古人怎么学习育儿古人育儿故事知多少那些古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能够流传至今的中华传统文化,必然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学习的地方。在这个世界多元文化快速发展、互相影响的时代,我们对待自身的文化,更应该保持自信的态度,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的做法,传承、弘扬我国的文化价值。
在教育子女的领域中,古人又给了我们留下了哪些值得学习的精神和做法呢?我们可以先从古人留下关于教育的话来探讨。
一、子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怠。
这句话出自《三字经》,意思是仅仅只是供子女衣食住行,而没有教育,是父亲的过错,教育的时候不严格,是老师的怠慢。在古代社会中,父亲在家庭中占据很大的主导地位,所以在文中只听到父亲的过错。但在当今男女平等的社会,孩子没有教育好,应该是父母双方的过错。父母是孩子人生第一任老师,所以“教不严,师之怠”也同样适用在父母的教育上。从这句话,我们可以得知古人的一个告诫:养孩子,不仅仅是要供他吃喝,还需要用心教育,没有用心的教育也是没有用的,必须对孩子严格,对自己严格。
二、余五十二岁始得一子,岂有不爱之理!然爱之必以其道,以其道是真爱,不以其道是溺爱。
认真看这句话就可以知道这是出自书信中的话,没错,这句话来自清朝“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写给弟弟郑墨的话,当时郑板桥将他的孩子留在弟弟郑墨家中,虽人隔千里,心却一直牵挂。“然爱必以其道”,郑板桥所注重的“道”是明事理,做好人,相对于孩子能够中举做官,郑板桥更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拥有明辨是非的能力和良好的品质。
家长们都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都希望孩子能有更好的未来,但道德,是否才是孩子首先应该学习的东西呢?
三、导其性、广其志、养其才、鼓其气、攻其病,废一不可。
出自宋朝宗颐写的《教子语》,意思是,引导他的习性,开拓他的志向,培养他的才能,鼓励他的勇气,改变他的不足,五项因素,缺一不可。
在我看来,宗颐的话非常的全面,教育孩子的大方向都包含在其中。但五项因素缺一不可,是否意味着父母应该花更多的时间观察孩子,教育孩子呢?
古人教育孩子,还有很多我们耳熟能详的典故,譬如孟母三迁、曾子杀猪。古人的智慧值得我们借鉴,也值得我们传承他们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