甜柚资讯网

当前的位置是:主页 >> 游戏

哪些名人的习惯可以育儿4位文化名人谈育儿

时间:2024-08-14 来源网站:甜柚资讯网

昨天无意中看到了一本关于文化名人对育儿教育的书籍《文化名人谈青少年教育》

这本书里涵盖了多位文化界名人曾经发表过的关于教育孩子的文章,整本书读下来,挑了几个认为能引发父母思考名人教育观点,和大家来一起分享:

鲁迅先生认为:父母不应该只是执行繁衍生命的义务,还应该教导生命如何发展,让下一代超越自己。想要让孩子更加幸福和快乐,就要用爱去养育和教化,从儿童的角度出发,通过教育让孩子的天性得到解放。教育孩子从来就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家庭的结合最开始是因为爱情,当婚姻走过5年之后,大多数就是过日子,亲情开始占据日常生活,养育儿女看似很平凡,但是里面的学问可是很高深的。

一个人从出生到成人是需要有性格发展过程的,不夸张的说,性格就是能够决定命运,而性格形成的最关键部分掌握在父母的手中。

从孩子的角度出发教育他们,是最省力有最有效的教育方式,成为朋友之后能拉近亲子之间的关系,就会明白他们心里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著名文学家、思想家、民主战士,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鲁迅并没有将自己的希望强加在儿子身上,在别人看来,父亲是大文豪,儿子自然也得是个小文豪。

但鲁迅认为这种观点很荒唐,在他看来,文学才能是不可遗传的。如果没有文学方面的才能,他希望儿子能首先“寻点小事情过活”。

很多父母都为自己孩子的不上进而发愁,早早的就开始为他们报名各种艺术培训班,希望孩子将来能有一个突出的才艺,孩子一开始还能兴致勃勃的跟着上课,练习,可是学着学着就想放弃了。

家长就觉得自己家孩子是烂泥糊不上墙,但从孩子的角度出发,就能理解他们的做法,自己不感兴趣就不会有持续枯燥练习的动力。

家长如果不去了解,只是因为别人家的孩子学了这个看起来很棒,就让对这个丝毫不感兴趣的自家孩子学习,这种比迫式教育的结果就是除了让双方心生怨气。

每一个孩子心理都有属于自己的“勤奋点”,找出孩子内心深处最喜欢的那样爱好,用心培养,他们自然就会有源源不断的动力去克服懒惰。

爱好爱好,不爱怎么能有好呢?

找出孩子积极向上的原动力,他们就会自发的去努力,不用逼迫。

用孩子心灵深处的能源,去照亮孩子的精神世界,显然是节省家长教育资源的最好的方法。

教育家、革命家、政治家。民主进步人士,曾任北大校长

蔡元培先生则说,孩子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是父母所不具备的,所以家长与孩子相处的过程中也要有一颗赤子之心,解放孩子的创造力。给孩子机会让他们多说,多问,有充分的时间玩耍,想让孩子长得好,就要因地制宜的采用培养方法。没有父母不希望自己的孩子长大能出人头地,比别人优秀。

在孩子一出生就为他们准备了足够的教育资源,陪着孩子追慕名师,挤破头也要进名校,认为只要孩子能够得到最好的教育资源,将来就一定有了优质生活的保障。

但其实,天下最宝贵的教育资源都是免费的,那就是来自父母的教育,不需要多么高深的知识,用最朴实的言行,就能告诉孩子什么是梦想,身体力行的表达应该怎样坚定自己的信心,为了心中的目标努力奋斗。

孩子做不做神童其实没有那么重要,成绩能够突出那是他们努力的结果,结果是需要有内心源动力作为支持的,这些动力就是来自于父母。

孩子今后能够成为什么样的人,内心需要有正确的信念,有个好品性和完整的人格的基础之上,拥有好成绩今后离成功才能越来越近。

孩子的创造力是天生的,却在后天规矩的管教之下逐渐被磨灭掉了,所以父母不要过早的限制孩子太多的自由创作行为。

比如说孩子喜欢画画,父母就在一旁指正:

太阳不应该是这个颜色的,小鸭子怎么会是这个形状呢,把妈妈的腿画的长一点,等等诸如此类的为孩子灌输概念。

孩子具备抽象思考的能力,太多的条条框框,只会慢慢让抽象能力消失,每个孩子都是天生的艺术家,不应该让孩子本来活跃的思维能力被限制在各种我们认为正确的“规定”中。

看起来杂乱无章的涂鸦,其实就是孩子对于世界的理解,不会透视没关系,没有正确的比例也无妨。

后现代艺术讲究的就是呈现自己对于事物的感情和想法,这才是最宝贵的财富。

孩子的每一次创造都是内心的真实写照,原创才是最珍贵的,模仿别人,模仿图画书,或者是按照别人的模型做出来的东西是平庸的,家长要注意延长孩子想象力放飞的时间,今后将成为他们手中的王牌。

中国现代著名散文家、文学理论家、评论家、诗人、翻译家、思想家,

周作人先生强调文学对孩子的影响很关键,因为儿童的心智每一天都在成长,需要足够的精神食粮喂养才行,父母让孩子多看书,通过寓言,诗歌,童话来拓宽思维方式,学会做人的道理,为以后形成健全思维打基础。等到孩子到了青少年阶段,开始接触经典文学,培养更好的文学素养,成为一个有丰富内涵的人。提到阅读父母首先想到的就是孩子上学之后,语文课文和考试的阅读理解,但是这并不是培养孩子文学素养的唯一途径。

等到孩子上了小学之后,再让孩子接触文章已经晚了,用成绩去衡量孩子的阅读水平显然也是不够公平的。

如果孩子在很早的时候就开始接受阅读的熏陶,将来在上学之后不管是语文成绩还是作文水平自然而然的就会比从来没有看过课外书的孩子要强,这是一个正向循环。

什么兴趣都是在后天培养的,不否认有的孩子天生就喜欢看字看画,但如果父母在孩子出生之后没有给孩子足够充足的阅读环境,他们再喜欢也没有用。

孩子在六个月之后就可以开始接触阅读,这个时候是他们的萌芽期,在孩子还不懂什么叫“书”的时候,父母就能够培养他们对阅读的兴趣,因为宝宝的视觉特点就是喜欢五彩缤纷的图片,家长就可以多让孩子接触图画,或者是撕不烂的布书,让宝宝对书籍有初步的认识。

等到孩子年纪大一点,幼儿园之前,有足够的时间进行亲子互动,家长就能用绘本来给孩子介绍很多生活常识和做人的道理。

孩子这个时候的大脑发育特点也让他们对于带插图的故事非常感兴趣,如果父母不知道和孩子在一起能做什么,那就读绘本吧,顺便能教孩子认认汉字。

等到上了小学之后,慢慢的就不用父母指导,他们自己就会对各种课外读物感兴趣,带着孩子去图书馆,让他们独立选择自己喜欢的书籍种类,觉得特别感兴趣的,可以上网买成品书放在家里反复看。

兴趣都是一点一点培养出来的,只要让孩子能够在兴趣中找到乐趣,他们自然就会摸索出里面的规律和值得学习的知识。

中国诗人,现代作家、翻译家、儿童文学作家、社会活动家、散文家。

冰心先生认为,生育孩子之前要先考虑有没有足够的资源教育孩子,有没有培养孩子良好道德品质的条件,有没有健康和积极向上的家庭环境,如果生了孩子就教给老人,保姆,只是到了节假日带着孩子去商场买东西,那么孩子就不会有一个快乐的童年。父母要对孩子的养育尽心尽力,身为父母就要尽父母的义务,不能推给别人来做。养育孩子,培养他们的品格在6岁前至关重要,如果等到孩子长大再抱怨他们缺乏意志力,沾染恶习就晚了。孩子心智不健全,很多行为和想法都是父母灌输的,父母要在他们还没有出生的时候就开始检点自己的行为。养儿育女只凭爱心是不够的,父母要承担教育的责任,只生不管,是不负责任的。生育与繁殖是自然本能,但人类的尊严是要用心的力量去构建,为了传宗接代而忽视儿童的地位,不教育,孩子出生之后与孤儿没有区别。生养孩子除了“生”还要“养”,有充足的物质条件是最基本需要具备的,在怀孕之前就要想好父母有没有足够的时间在孩子出生之后陪伴他们一起成长。

恋爱是父母的新鲜期,婚姻就是维持期,而生养则是升华期。

孩子不是宠物,不能拥有了之后高兴了给买点零食,没空就放任他们在一边自己玩耍。

每一位父母都要做好十足的准备来迎接孩子的到来。从他们出生开始啼哭的那一刻,就是父母要准备打十几年“教育战”的号角。

最初是寸步不离的喂奶和照顾,等到孩子上了幼儿园,上了小学,白天父母上班,晚上回来还要陪着孩子做作业,教导他们学习,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节假日要带着孩子出门游玩等等。

孩子年龄越大身上的担子就越重,之前热映的《何以为家》讲述的就是一个孩子对父母的“状告”,虽然我们的生活不会像电影里一样,又永不停歇的战乱,孩子也不是难民儿童,但是如果对生育之后的孩子放任不管,他们内心经历的可能会比难民儿童更加极端。

孩子心中或许会认为“为什么把我生下来,爸爸妈妈却没有时间爱我,没有时间陪我。”

老人带给孩子的只有温饱,但是不能给与孩子足够的辅导和教育,将孩子带来这个世界,就要对他们负主要责任。

孩子不应该成为隔代教育的受害者,他们来到这个世界上是要成为一个对社会和国家有贡献的人来培养的。如果从小缺失父母的爱,长大了又怎么能正确的爱别人呢。

只生不养还不如丁克一族来的善良,父母之路没有捷径可走,那是自己选择需要背负的责任和使命。

时代报告期刊

汽车测试报告杂志

百科论坛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