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秒育儿磨牙娃睡觉磨牙张嘴打呼睁眼当心
各位宝妈有没有过宿舍集体生活呢?
传说中,每个宿舍都有一个磨牙的、一个说梦话的、一个打鼾的,还有一个睡得很晚纵观全局的。
现实中,不少妈妈也纵观起全局......因为摊上了有睡眠问题的宝宝呀。
图片来源:科学家庭育儿设计团队
宝宝晚上总是睡不好,会影响生长激素分泌,可能导致身材矮小;白天无精打采,正常的活动也受影响。
而且,家长不仅被折磨得也睡不好,还担心宝宝磨牙、打鼾......是不是身体在发送什么疾病“警报”。
今天,科大大就围绕宝宝“夜磨牙、睁眼睡觉、张口呼吸、打鼾”四大问题,整合知识,出一张考卷。
各位言之有理即可得分,现在开始测试吧!
图片来源:科学家庭育儿设计团队
1
一大题(25分)
娃磨牙,是有虫?是缺钙?
① 5分:娃夜磨牙,是肚里有虫?是缺钙?
目前没有确凿证据为这些关联撑腰,连完全健康的宝宝也会磨牙,所以娃夜磨牙不一定就是有虫或者缺钙。
② 10分:宝宝到底为什么磨牙呢?
科大大把磨牙因素分为了三大类,方便家长们应对:
不用担心类:在乳牙和恒牙萌出期的夜磨牙,只是特殊时期的一个生理现象。
注意类:白天玩得太累,饮食习惯不良,睡姿不好也可能导致夜磨牙。
警惕类:宝宝可能有咬东西的怪癖、缺乏维生素D、牙齿发育不良、焦虑紧张、受二手烟影响等。
图片来源:科学家庭育儿设计团队
③ 10分:那宝宝磨牙要怎么处理?
如果长期磨牙,家长一定要去排查找原因,有针对性的治疗哦。
因为宝宝长期夜磨牙,从外观上看,咀嚼肌会疲劳,下颌甚至会变形。
从健康上看,牙釉质过度磨损后,牙本质暴露,牙齿对食物和温度的刺激敏感性增加,宝宝就会错过很多美食!
图片来源:科学家庭育儿设计团队
虽然大多数宝宝夜磨牙是正常生理现象,但家长不要抱侥幸心理,最好定期复诊看发展。
2
二大题(25分):
娃睡觉眼皮闭不上,是天赋异禀?
① 10分:孩子半睁眼睡觉,是不是天赋异禀?
并不是。
有些宝宝半睁眼睡觉,是正常的生理现象,多半在12~18月龄后自然消失。
因为小宝宝的神经对肌肉控制力不强,浅度睡眠时,眼睛可能睁开或半睁,家长要让室内尽量的暗,这样对眼睛的伤害才最低。
等宝宝进入深度睡眠,眼睛就会乖乖闭上啦。
还有情绪原因:
如果宝宝白天过于兴奋或疲劳或惊吓,可能做噩梦,然后出现半睁眼睛睡觉的现象,因此,家长要当情绪“稳定员”。
图片来源:科学家庭育儿设计团队
② 15分:那半睁眼睡觉,就不用担心咯?
不是,还有些病理性因素要引起重视。
面神经炎和面神经压迫等会引起闭眼无力;神经损伤会减弱宝宝对肌肉的支配力;脑部疾病或是外伤也可能引起半睁眼睛睡觉。
如果娃是突然出现半睁眼睛睡觉的现象,且进入深度睡眠后该现象依旧存在,需要去正规医院眼科或神经内科检查。
3
三大题(30分):
娃睡觉打呼,是缺氧?是得病?
① 5分题:娃打呼噜是因为缺氧?
图片来源:科学家庭育儿设计团队
② 25分题:娃睡觉打鼾有什么危害吗?
我们要搞清楚宝宝睡觉打鼾的原因,才好对症解决。
➤ 生理性原因
如果是睡觉前哭闹或者睡姿不正确而导致打呼噜,声音会比较轻,均匀,家长可以让宝宝侧睡。
如果是肥胖,家长可以帮孩子减肥,扩大咽喉和舌后的空间,减小空气通过咽喉的阻力。
➤ 病理性原因
● 腺样体肥大
这是引发宝宝打鼾的主要原因。
如果打鼾声较重、打鼾1周超过3次并持续6周、睡觉时常张口呼吸甚至出现呼吸暂停等情况,家长要警惕。
腺样体肥大可能引发鼻炎、听力下降、中耳炎等各种问题,长期下来还会让宝宝变蠢变丑。
这里就有一男孩从小张嘴呼吸,后来导致了严重的颌面畸形。
来源:西藏共青团
所以宝宝的呼噜声还真可能是警报,越早治疗,越能纠正。
● 鼻窦炎、过敏性鼻炎
如果是遇上了这些鼻子问题,家长要为宝宝祛除过敏原,配合口服顺尔宁、鼻喷激素等抗炎药。
● 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
有这个问题的宝宝,在每7个小时的睡眠中,会出现呼吸暂停反复发作30次以上,每次气流中断10秒以上的情况。除此,白天还会发懵、疲惫。
家长一旦发现迹象,要及时带孩子就医,确诊后需要手术治疗。
如果孩子不适合手术,可用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也就是在睡觉时用鼻罩将稳定的气流送入气道。
图片来源:科学家庭育儿设计团队
4
四大题(20分):
张口呼吸,不打鼾,没事吧?
① 10分题:如果娃睡觉只是张口呼吸,不打鼾,那就没事了吧?
那可不一定。
张嘴呼吸的“元凶”除了扁桃体或者腺样体肥大,还有鼻子被鼻屎鼻涕堵住、鼻炎、鼻中隔歪曲等,所以家长依然不能掉以轻心。
②10分题:有家长疑惑:如果孩子只是睡觉张嘴而已,怎么和张嘴呼吸区分开?
Hai!直接把手指放在嘴前呗。
图片来源:科学家庭育儿设计团队
这样可不够准确,科大大建议轻轻合上宝宝的嘴巴,看宝宝会不会因为呼吸不畅而挣扎。
各位得分高低都有意义,得分高的妈妈,相信你们能进行知识自测,精益求精,得分低的妈妈是不是燃起了熊熊的求知欲?
科学育儿的路上,家长们一定要有“疑心”。很多现象看上去无大碍,但背后是宝宝的身体在报警,所以,千万不要忽视那些小事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