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人考上大学后生活常识农发行小朋友说了
视频爆出来之后,很多人都在痛骂所谓的“世袭制”。其实在我小时候,这是很正常的事情。
我读初中的那会儿,最好的学生是进中专的,像我这种次一等的才进高中,更差的就进技校。
之所以这样,首先因为进入中专可以早点上班,而高中出来要考大学,万一考不出来,还是要进中专,与其这样,不如直接初中毕业就上中专,还可以多几年工龄。
其次,当时中专毕业生都是国家包分配的,所以完全不用担心“毕业即失业”的问题。而分配到哪里去,就要和父母工作挂钩了。父母在国营大厂的,子女工作通常也在国营大厂安排,很多国营单位对于职工子女入职顶替父母岗位还有专门的规定,以红头文件的形式下发。
今天的年青人如果知道居然还有这样的制度,会不会很羡慕?
如果父母不在国营单位上班,那就要为子女的工作到处托关系找人,能进国营单位最好,实在不行,能进大集体什么的也行。
万一父母不幸是在农村的,那城乡差别之大几乎令人绝望。不说别的,城里人每个月可以拿工资,可以拿粮票和油票;乡下人啥都没有,只能下地干活挣工分。当时有一句话来说高考,就是穿皮鞋和穿草鞋之分,考上大学可以进城,当上城里人可以穿皮鞋。考不上大学就只能回农村,穿草鞋。
更别说,再早一些年,流行的观点是“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钻地洞”。
再再再早一些年,明朝时代有所谓的匠户和军户等等,也都是不允许更改的。老子刻石头
,儿子也必须刻石头。今天大家对“世袭制”口诛笔伐,对计划经济时代不了解的人,回去问问自己的父母,就会知道,这种情况其实是中国历史上普遍的现象。
那“世袭制”是什么时候打破的?
我进大学的时候,每个月还要发粮票;等我大学毕业的时候,粮票已经取消了。
我进大学的时候,苏联还在;等我大学毕业的时候
,深圳拔地而起,浦东陆家嘴也是一块既繁华又繁忙的热土。顺便说一句,那个时候浦东东昌路的房价,一平方米不到3000块钱。
我一直认为,我们这一代人比K哥他们要幸运得多,因为我们正好赶上了改革开放以来最大的那一波红利。
按照本来的轨迹,我应该进入我父亲或者母亲原有的单位,成为一名科员,然后按部就班,在单位里熬资历。
其实我大学毕业的头几年确实如此,但是我后来去了深圳,去了上海,觉得继续窝在小地方太没有意思了。我们科长已经快退休了,一个月的工资1200多块钱,我不甘心接受这样的未来。
于是我从国营大厂辞职了。
那个时候
,像我这样的人不在少数。我的高中同学,差不多有半个班都没有接受“世袭制”的安排,而是选择了自己觉得更有意思的人生道路。印象很深的一件事是,我爸的老同学来上海比较早,我爸打电话给他,说我要来上海,请他帮忙找工作,他就给了一个人才市场的地址过来。老爸很生气,觉得这个老同学看不起人,我倒觉得无所谓——如果想靠老爸老妈的话,我干脆不要辞职好了。既然辞职,就没想着再指望父母。
我后来认识一个浙江朋友,听说我在公司上班,脸上就有了点鄙夷的神情,说,我们那里有点本事的都要当老板的,打工要被人看不起的。而且一定要自己当老板,靠父母的事业混饭吃也是要被人看不起的。
我们那一代人,确实是相信努力可以有回报,幸福生活要靠自己的双手通过勤奋劳动来获得。
不是说我们这一代人有多能干,而是因为我们站在了时代的风口。
但是渐渐地,事情又有了新的变化。
很多人不再相信努力,丧文化开始流行,内卷和躺平变成了年青人的生存写照,“投胎是门技术活”、“拼爹”这样的词语在调侃的同时,也让人觉得一丝无奈。
不是这一代人不能干,而是一波周期过去了,90后和00后找不到我们当年那么多机会。
我当年是孤身一人来上海,现在的年青人也是如此。
我当年是到处投简历找工作,现在的年青人也是如此。
年青人没有不努力,但是他们能找到的机会越来越少。反过来,靠父母之前积累的资源,有些人的起点就比另一些人的终点都要高。
不公平吗?正如周公子所说,家族三代人的努力,凭什么被你一个人的十年寒窗抹平?真要这样,岂不是更不公平?
但是这句话要成立,有一个大前提,就是整个博弈是一个零和游戏。你有了我就没有,那为了我有,就不能让你有。
反观我们这一代人,之所以能打破“世袭制”,就是因为整个社会提供了很多增量的机会,让一个寒窗苦读的学子可以避开某个家族已经努力了三代人的赛道,找到更适合自己的、新的发展点。
我们的父母在国企,我们可以去外企。我们的父母不懂计算机,我们可以搞IT。我们的父母在小城市,我们可以去大城市……
这个时候,你根本不在乎某个家族已经努力了几代人。因为你有自己的方向,别人怎样,和你有什么关系?
然而现在不同,因为你找不到新的赛道,于是就开始愤怒,为什么没我的份?为什么好东西都被霸占了?为什么我就只能在底层当社畜?
在一个内卷的社会里,这是必然会出现的状况。这不是说某个人不能干、不努力、没才华,而是再能干、再努力、再有才华,也没有办法得到适合的机会。
仅从个人角度出发,怎么破局?
是等别人赏饭吃?还是找到自己的天赋和使命,争取走出一条真正适合自己的道路?
和我当年不同,市场经济毕竟已经实行这么多年,人口的自由流动也早就是社会常态,大家也都意识到,个人有获得尊严和幸福的自由,人工智能的兴起,以及人类进入太空时代的可能性,都在远处露出了些微的曙光。
我们无须苛责那个说了真话的孩子,相反,这种舆情压力对于孩子的心理打击其实是非常巨大的,家长和老师尤其要注意保护孩子,及时疏导孩子。
而对于普通人来说,愤怒地责骂和嫉妒别人,不如认真审视自己;一味地抱怨不公平,不如努力提升自己。
我们不奢望改变整个社会,至少可以先从改变自己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