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工电器维修服装图片湿透了晒干衣服一摸都
人物名片
王向先
年龄:44岁身份:青岛西海岸公用事业集团公厕维修班长做任何一件事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这就是最美劳动者。
致敬高温下的奋斗者
工作23年来,一直与“污浊”、破损打交道,第一时间抢修、维修,默默出现在人们最需要的时候……这几天的青岛,户外烈日当头,记者见到青岛西海岸公用事业集团公厕维修班长王向先时,他正带领队伍为了创城工作而奋战,“我们每天六七点起床,晚上十点到家,白天干活,晚上回去还要梳理材料,安排第二天的工作。 ”为了安全防护,他们在三十多摄氏度的炎夏也身着长袖长裤工作服,衣服经常是湿透又晒干,形成了一圈圈盐白色的汗渍。 44岁的王向先,就这样带领着72个平均年龄60岁以上的团队,青岛西海岸新区205所公厕、10000余个果皮箱、70余座公园广场水电及诸多的河道设施、健身器材等的维修维护,是他们寒来暑往所有的日日夜夜。
对话
记者:家人支持和理解你的工作吗?
王向先:这么多年坚守在岗位上工作,父母很支持,去年父亲得重病,正需要悉心照顾,但是父亲仍然对我说“你去忙吧,我没事” 。其实我知道他多么希望我能在身边陪陪他。但我更知道新区公厕维护工作自己最熟悉,一时也离不开人,不能因为“小家”耽误了“大家”。现在每天晚上一下班我都会赶紧回家照顾父亲,想尽量弥补自己从事环卫工作多年来“欠下的”陪伴。而两个孩子随着慢慢长大,也渐渐能理解我,虽然有时还会发牢骚,抱怨我没时间陪他们,每天可能最多只有一顿饭的时间能碰碰面,但他们知道 “爸爸是在为社会做服务,做一点贡献”。
记者:去年你荣获了一些荣誉,觉得何为“最美劳动者”?
王向先:做事踏踏实实,在任何一个行业,做任何一件事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这就是最美劳动者。时代在变,生活在变,但是踏实敬业、不怕脏苦累的传承没有变,所以我们都会发挥不变的劳动热情,用“宁可一人脏,换来万人洁”的新时代环卫精神,来将我们所热爱的城市变得更美好。
衣服每天被汗水浸湿好几次
原本的上班时间是每天早上8点,但为了避开温度升上来,从入夏以来王向先往往早上7点钟就和团队出发了,实打实地开始工作。
“我们的工作范围跨越整个西海岸新区东西区,道路护栏、公园广场设施、水电管道等每天都有很多需要维修,设施多、人员少,所以往往出去一天也回不来。”记者见到王向先时,他表示,这样的工作节奏和状态早已习惯。头顶烈日挥汗如雨用铁锤敲打将破损的井盖拆除,清理池里的残渣淤泥,然后更换结实耐用的新盖子;有车辆碰撞损坏阻车石,随时发现随时修复,第一时间到现场维修;炎夏时节,管道容易热胀冷缩而引起爆裂,公厕下水道出现问题,想尽办法也要清通,再大的难题也总得解决;雨水后,公园里常出现路面破损,赶紧加班加点,保障大家安全出行安心游览……维修工人们每天就这样为城市 “寻脉问诊”,然后“对症下药”,像森林里的啄木鸟一样为城市治病就医,让城市健康发展。
当天上午9时,在一处公园,身着长袖长裤的王向先正在认真修补破损路面,因为出汗衣服已经被汗浸湿,然后经过太阳晒干又使得水分蒸发,留下了汗液里面的盐分吸附在衣服表面,“常常一天下来,衣服一摸都是硬的。 ”王向先告诉记者,尽管热,但是工作时必须穿这样的工作服,必要时戴上安全帽、防护眼镜,“这样是为了工人的安全,比如有的道路设施时间长了会生锈,我们得先打磨再喷漆,一丁点炽热的铁末一碰到身上,也会引起灼伤,喷漆的时候同样要保护好眼睛和口鼻。 ”在他的口袋里,随时都准备着创可贴、烫伤药水。
本来就面临着烈日酷暑的工作环境,王向先还常给自己“找活儿”:他主动在公园广场留下自己的手机号。 “发现广场设施损坏了,大爷大妈们就能随时打电话找我维修,后来我们直接建立起微信群,更能第一时间反馈了。 ”王向先觉得,这样既能迅速解决群众们的困扰,又能大幅减少投诉,是真正的“我为群众办实事”。
在脏苦累面前“不舍得”休息
公园的大理石台面经过一上午的暴晒,往往伸手一摸也会觉得烫手,但王向先和队友们还是迅速地埋头干着,甚至根本顾不上擦汗、喝水。 “夏季是旅游旺季,绿地踩踏、设施损坏难免多一点,所以一天的工作量太大,不快点干不完。 ”王向先告诉记者,尽管夏季天热,但他们还是“喜欢”夏天,“盼着”晴天。这是为什么?
因为夏天白昼时间长,一直干到晚上七八点都没问题,这样就能多干一些,需要抢修的时候,甚至干到晚上十点,夜深了还凉快些。而无论是路面修补,还是下水道清通,都需要在晴天进行。特别是台风雨季到来后,维修工作更需争分夺秒进行。
白天晚上连轴转抢修,对于王向先来说是经常的事。他向记者回忆道,有一次在一家商场底层公厕抢修,王向先连续两天泡在商场负一层停车场里,研究公厕整体结构和排污管布局,最终发现堵塞的原因。他白天对公厕内部污物进行清理和冲洗,半夜商场停止营业后,又开始对所有污水管线进行拆除、清掏和盐酸除锈清理。当王向先彻底疏通好管道,带着满身臭气从地沟里爬出来的时候,已是第二天早上七点多。还有一次在一座老旧公厕,王向先和团队又凭着多年的管道维修经验,准确查找到污水管线的塌陷点,但管线挖开后因地下存在多年积垢,臭气熏天,他们立即日夜开工用最短的3天时间,完成了公厕污水管线改造,彻底解决了几年来公厕半开半停的情况,得到市民的广泛称赞。
动脑筋节能降耗提升品质
为了尽可能地提高工作效率,减轻劳动强度,王向先也常常动脑筋学习技术。“公厕维护工作,看似简单,可维修涉及的材料就有几千种。”身为一名高级电工技师、高级管道工和高级绿化工,王向先注重团队成员的技能培养,在他带领的团队公厕维修班组中,上下水、电气焊、木工、泥水工等十八般武艺,他们样样拿得出手。
“之前我们开展过一次垃圾点提升行动,经研究对比发现,老旧破败的垃圾点周边砌筑围墙方法简单,效果持久,后期无需重复投资,于是便带队铺设排污管线,砌筑砖墙,铺设大理石地面,并对墙体进行彩绘美化,马上改变了昔日污水横流脏乱差的面貌。”改造后的垃圾点成为了新区的建设样板,在全区推广。
后来,他还摸索出了一套被称为“王向先模式”的技改工作模式,即“晴天搞维修,雨天搞技改”。先后总结出了一系列小发明小创造:比如提升环卫作业电动三轮车电瓶使用寿命,经实际计算,新区4000组环卫电动车电瓶使用寿命平均延长30%以上,每年可节约电瓶更换成本36万元;果皮箱维修,购买方管、铁板等原材料自行研究加工工具,并对严重损坏的果皮箱废物利用,通过切割、打磨、喷漆等工艺,实现翻新。仅今年上半年翻新果皮箱600余个,预计全年翻新数量达到1000个,可节约成本150余万元。
为百姓服务内心有成就感
环卫工人这一群体,常常是各类公益广告的主角:风餐露宿,早出晚归,收入不高……记者看到,在王向先的团队中,环卫工人们平均年龄达到了60岁以上。午饭时间,他们聚在公园的休息亭中,吃着简便的午餐,而晚饭往往就没了点,饼干、馒头等都可能先拿来垫垫肚子。但王向先和这群大爷们,依然一边扇着扇子,喝着高温天气特意补贴的绿豆汤、矿泉水等,一边乐呵呵地聊着天。
“无奋斗不青春”王向先常常这样激励自己,然而从青春年少到生出白发,他在岗位上默默见证了自己和城市的发展与前进。 “我常常很感谢这帮好大爷们,是他们支撑着社会底层的维修工作,他们中有些明明已经拿着退休金可以安享晚年,却仍然选择继续工作,为社会服务、市政维修出一份力。 ”带着沙哑的嗓音,王向先告诉记者,大家都是从贫困的日子走过来的,看见国家发展得越来越强大,社会建设得越来越宜居美好,由衷地感到高兴。“我们做的是为老百姓服务的工作,现在有着公用事业集团的平台和团队,感受着国家为公用事业发展好的方针政策,我们虽然累,但是也干得有劲儿。 ”王向先心怀感激,能在集团的平台中把自己的能量发挥出来,更好地服务他人服务社会,他说谈不上境界多高、甚至谈不上奉献精神,就是要踏踏实实地把工作做好,尽量多服务老百姓,让百姓得到实惠、方便,就是他们的心愿。
黄昏时刻,走到他们曾经维修过的一处地方,看见依然干净漂亮,王向先和队员们露出了笑容。 “看见这些地方还好好的,收获了市民的大拇指和点赞,这就是我们付出后最欣慰的‘得到’。 ”本版撰稿摄影 观海新闻/青岛早报记者 杨健
来源: 青岛早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