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平国美电器维修张近东的深圳心结
“深圳国资系”148亿接盘苏宁易购23%的股份,让张近东持续成为外界评头品足的聚光点。
这位发迹南京、虎视全国的知名企业家的命运,和深圳似乎从来没有这么靠近过。在南京生活、成长、创业,积淀了大量资产乃至连公司名都带着满满的江南烙印的企业家,总有着比较厚重的本土情结。不过,对张近东而言,深圳可能是一个例外,他曾经努力和深圳亲近。作为典型的苏商代表,他的眼光,也似乎从未离开过深圳。
扎根了南京,是他巩固江湖的法器。而征服了深圳,那是他撬动世界的利刃,扬帆出海的码头。实际上,很少有人从城市的维度,窥探一位呼风唤雨企业家的深圳心结。
邂逅福地
20年前,苏宁在罗湖区红桂路开了深圳首家电器专营店
一切的江湖故事,都始于一个原点。1990年,张近东辞职下海,在当时南京的闹市区租下一个面积200平方米的两层小楼,成立了一家专营空调批发的小公司———苏宁交家电。
深圳,也开始进入他的“人生思考”范畴。此前在一篇回忆创业历程的文章中,张近东提到了让他第一次感受到下海成就感的地方:深圳。一次,他到深圳出差,“有朋友请我吃饭,很神秘又带点炫耀地说,深圳已经有百万富翁了。”那时,创业没几年,苏宁销售额达4000万,利润就有1000多万。这样的身家财富,即使放到深圳,也毫不逊色。
体会到改革开放魅力和深圳经济特区魔力的张近东,仰头多喝了几杯。
创业10年后,张近东南下试水,与改革开放共振,深圳就是头站。而在此之前,他的大本营,依然是自己最熟悉的长三角。
2001年7月,苏宁在罗湖区红桂路开了深圳首家电器专营店,正式进入深圳市场。这家300余平米的空调专营店,承载了张近东最初的“深圳梦”。
据观察,20年前的深圳家电零售终端尚未形成真正的竞争格局,家电消费市场形成了一个“价格孤岛”的特殊形势,而这时行业里也没有规模优势、专业服务、价格优惠等家电连锁的概念,苏宁显然抢了个头彩。
知情人士回忆,在2001年到2002年,短短一年多的时间,这家门店实现了空调销售两亿多元的业绩。
从某种意义上看,深圳是张近东的福地。两年后,苏宁正式由空调专营向综合家电卖场转型,深圳自然是张近东首批选中的城市,更是他跑马圈地的重要驿站。
高光时刻
在深圳16店连开,占据深圳地区家电连锁渠道份额的近半
很快,张近东在深圳迎来人生的一个高光时刻。2004年7月21日,苏宁电器(002024)在深交所成功挂牌上市,成为中国家电行业第一品牌。
高能还在持续。数年后,苏宁在深圳16店连开,一时在深圳连锁商圈掀起千层浪。2005年,为了显示对华南大区的高度重视,他甚至对华南大区的组织架构进行了切割:广州、深圳单列升级为大区,深圳大区则包括汕头、梅州、揭阳、潮州、惠州、汕尾等诸多城市。
最辉煌的时候,苏宁占据深圳地区家电连锁渠道份额的接近半壁江山。
“10年前你曾在深圳开出第一个空调批发专营店。现在回过头来看,你觉得这座城市给你带来什么样的战略期待”?面对这个提问,2010年张近东在接受南都记者采访时并不掩饰对于深圳的复杂情感。“我希望苏宁在深圳也是高科技企业。”他说,“深圳是人才聚集地,一个创新的城市,也是机会最多的地方。人们总是觉得我们是一个简单的产业,不需要什么技术和创新。其实不是这样的。深圳有很多高科技企业,很多员工以此为荣,遗憾的是很少人会把家电连锁渠道和高科技联系起来。我很希望看到员工到了苏宁上班,感觉也是到了高科技企业。”
模式创新
深圳不仅是征战江湖的桥头堡,也是一个实验场
对于张近东而言,深圳不仅是征战江湖的桥头堡,也是商业模式创新的一个实验场。2006年前后,苏宁面积一万平方米、南中国地区最大的3C家电卖场在深圳华强北群星广场横空出世,直逼他作为倚重的南京新街口店,形成一南一北呼应之势。
与此同时,苏宁还把中国家电零售的第一个精品店开在深圳,要在特区开创行业细分时代。可惜,这个模式后来无疾而终。
这些咄咄逼人的组合拳,引发了和对手之间的明争暗斗。很多老深圳人还记忆犹深:华强北路不足1000米,一度汇聚了3家国美、两家苏宁、1家永乐、1家顺电,价格战如火如荼,刺刀见红,就像家常便饭。
江湖混战中,张近东再度迎来人生的高光时刻。2010年前后,张近东再度南下进驻中国香港,进军国际市场。而深圳作为国际化战略的大后方,在他心中的位置愈发水涨船高。
“深圳乃兵家必争之地,也是上市公司的重要窗口。”彼时,张近东在深圳接受记者采访时坦言,他的目标不仅是做深圳家电市场的第一,更是实施国际化战略创新的重要基地,他认为深圳应该成为中国家电连锁行业升级转型的特区。
张近东还亲自带队,邀请全国媒体到香港的苏宁门店,并向媒体娓娓道来他的国际化思考。言辞间难掩兴奋之情。
有关人士这样解释,“经营模式的研究和创新、筹建团队的组建、供应链的组织、物流配送售后安装服务的支持,深圳都承载其中的主要任务,由此深圳也已经成为苏宁和国际市场之间对接的口岸城市。”
近年来受到宏观环境的影响,张近东的国际化战略有点波澜不惊。而桥头堡与大后方的逻辑关系,似乎也不再是战略要义。
造富之道
曾喊出“5年内创造千名千万富翁”
需要留意的是,因为深圳的战略地位,执掌一方的职业经理人,颇受张近东重用。南都记者注意到,担任过深圳苏宁总经理的陶京海、田睿等人返回南京总部后都获得提拔。目前,田睿担任家乐福(中国)CEO。
苏宁的高管对这位大老板的评价普遍是比较正面的。而深谙“财聚人散,财散人聚”这则古训,张近东对待管理层团队也比较大方。在深交所上市不久后,他就酝酿股权奖励的造富计划,并喊出了“5年内创造千名千万富翁”。“打工富豪”的诺言让业界的职业经理人及中高层管理者产生无限憧憬。
这会是空头支票吗?据记者观察,2010年前后,在深圳不少苏宁高层管理者拿到了老板的期权激励。张氏的“利益均沾”理念,确实为中国当前民营企业的中高层管理制度带来一些借鉴。其实,放开股权向来是民营企业家忌讳的话题,他此前在接受南都记者采访时,这样分享他的财富分配哲学:“我觉得一个企业只有采取社会化管理的方式,将企业转化为所有员工和社会共有的资产,才能真正成为一个巨型的长寿型企业。我认为中国企业与企业创始人或家族没有必然联系,但与企业家本人的意识建设和价值观有关。在战略上,如果想做大企业,那就要走资本和人才社会化模式。”
物业之痒
“自建店的问题,深圳可能是最难啃的地方”
张近东也有深圳心病。自有物业一直是他的野心,并已在全国遍地开花,但是近10年来在深圳这个他特别看重的城市,却陷入止步不前的尴尬。目前,苏宁在深圳大区已经拥有多个物流基地,包括惠州永湖、深圳坂田、东莞常平,都隶属于深圳苏宁的麾下。但是,张近东期许的苏宁广场,一直无法在寸土寸金的深圳觅得芳踪。
他此前曾坦言,“自建店的问题,我觉得深圳可能是最难啃的地方,空间小又要求高,有时候并不是钱的问题,而是有没有地方的问题。”
不过,伴随着深圳国资的入场,这些心结似乎正在迎刃而解。按照公告,苏宁易购将在深圳设立华南地区总部,充分依托产业投资人的本地资源优势,全面提升公司在华南地区尤其是在大湾区的经营能力及企业品牌知名度,有效提升市场占有率。苏宁易购还将与深国际在物流基础设施、综合物流服务业务等方面进行合作,提升双方资产、业务运营效率。
3月初,苏宁银河物业与深圳市罗湖区住房和建设局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共同探索物业+的新模式,深化社区平台服务能力。
种种迹象表明,张近东在深圳的脚步,愈发稳打稳扎起来。
解语之花
深圳国资入股苏宁易购,更像是一次长短互补的蓝图布阵
无论什么荣辱得失,深圳都是一个绕不开的地标。
无论如何惊涛骇浪,深圳也是张近东化开“心结”的解语花。
换个视角看,张近东与深圳的缘分,更像是偶然中的必然。虽然有腾讯、华为这样的科技巨无霸,但是深圳作为消费之都、科技重镇,却没能滋养电商的旗舰平台,一直为外界所诟病。北京有京东、杭州有阿里巴巴、上海有拼多多,连广州都有唯品会,深圳有什么让人耳熟能详的电商品牌?
据相关人士分析,“在深圳经济运行的各项指标里,社会消费品总额算是深圳的短板。”“收购苏宁的意义在于解决深圳缺少大型电商的现状。”相得益彰的是,2020年10月,深圳市出台了《深圳市关于推动电子商务加快发展的若干措施》,对符合条件的“本地法人电子商务平台”提供融资奖励、贷款贴息、等政策扶持。
显然,深圳官方迫切希冀“打造电商标杆”。如今,深圳国资入股零售企业苏宁易购,也对深圳具有里程碑意义。此番牵手,更像是一次长短互补的蓝图布阵,而不只是雪中送炭的资本行为。
稀释了23%的股份,张近东还有底气。按照公开数据,苏宁易购列2020年全球增长最快的电商公司榜单第九位。而在深圳,苏宁从2009年-2020年连续12年入榜“深圳连锁经营50强”。荣光的背后,都是数字业绩的支撑。
那么,不止一次掀起风云的“深圳国资系”,能否在深圳构建中国电商区域格局中的新一极?又能否再度燃起苏宁的国际化梦想?一切都是未知。
已过知天命之年的张近东,也许同样没有答案。生命就是一次次的选择。面对当前的波澜惊涛骇浪,即便还有再多遗憾,深圳依然是了却这份心结的最好选择。
采写:南都记者 卢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