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州市电器维修中心轮椅上的维修师傅叫板不
在昔日通川区朝阳桥(现海棠湾)一带,一位坐轮椅的家电维修师名气不小,因其外观形象和高超的手艺,大家对他印象极为深刻,以前还有不少外省的顾客特地来达州找他修家电。这位维修师傅名叫陈代兵,为照顾老人,现只在家中维修家电。
巷子深处的维修铺
根据陈代兵提供的地址,记者来到通川区凤西街道市电化教育馆附近的廖家湾巷。记者在巷口向来往居民打探起了陈师傅,一位大娘指着巷子深处热情地说,“他正在家里忙着修东西呢。”一条直路到底,转过花园一角就到了陈代兵家,此时他正戴着眼镜在台灯下修一台DVD,专注的神态和细致的手法,好似在精心雕琢一件工艺品。
“我做这行30多年了,算小有名气吧,铺子搬到家里来,不时还有人愿意拿电器来修,也是看得起我、相信我。”陈代兵曾经的铺子没名字,但大家有需要时,都知道找“陈师傅”或“坐轮椅的维修师”,这两个代号也就这样渐渐成了他的招牌。维修速度快、收费低、技术高、态度好,这是绝大多数顾客对陈代兵的评价,也因为这样,他不仅回头客特别多,顾客们也愿意给他介绍新客。
因为双腿不能行走,陈代兵自知在一些方面无法与其他维修师相比。找他维修家电的客人,都是主动“带货上门”。在陈代兵看来,这是对他的尊重和照顾,所以他从不收高价。这些年,陈代兵都是根据维修难易程度的不同,在零件进价的基础上收取10到50元的手工费,“别人涨不涨价与我无关,我只管自己良心过得去。”
20岁那年的噩梦
“那场事故至今历历在目。”陈代兵告诉记者,1986年,20岁的他靠着身强力壮进了搬装队。当年4月26日,天上下着大雨,上午8点左右他和工友们坐在一个简易棚下等货车来,一支烟还未抽完,从背后山梁滚下一块大石,直接将他压倒在地。大雨还在下,大家担心发生二次事故,连忙将陈代兵拖了出来,可由于大家缺乏救护常识,不知道这一拖给当时已经腰椎断裂的陈代兵带去了二次伤害。
两次转院、两次手术,高额的医疗费让并不富裕的陈家雪上加霜,而医生做出的“余生将在床上渡过”的诊断,彻底击垮了陈家人。每日睡在硬床板上,陈代兵饱伤痛折磨,加之无法面对残疾的事实,他心如死灰,也曾想过就此了断。但家人的精心照顾和劝导让他逐渐恢复了对生活的信心。与伤痛斗争了一年多后,陈代兵竟能自己坐起来了,“既然活着就认真地活下去。”
努力寻找个人价值
家里其他人每天都出门做农活,陈代兵只能一个人闲坐在床上。有天,他看着床边的藤椅思考,“能不能坐到椅子上呢?”想了就做,陈代兵双手撑着藤椅两侧,努力撑起整个身体,虽然在床上待了一年多,但他的臂力依然不错,用力一撑,竟然真的坐到了藤椅上。乘着兴奋劲,他又尝试提着椅把移动,微微前进了大概十多二十厘米,“我忽然意识到,我生命的空间绝不会只在床上!”
第二天,陈代兵试着挪动到了厨房,舀水、洗米、生火、做饭……虽然操作起来有些麻烦,但这些并没有难住陈代兵,“一下感觉到自己不是‘废人’了。”发现家里烟囱冒着烟,陈代兵的母亲连忙跑回家。看见在厨房忙碌的儿子,老母亲愣了几秒后,忍不住哇哇大哭起来。这以后,做饭、洗衣、喂猪、喂鸡等家务陈代兵全包了,只是每年要消耗十余把藤椅。
未来的路越走越宽
那时陈代兵天天都要听收音机,有天收音机忽然坏了不出声,这可让他急坏了。他拆开收音机想试着修一下,却完全看不懂。陈代兵便让表弟买了本维修杂志给他,一边看书学习一边摸索。陈代兵很快就找到症结点,并成功修复了收音机,“这让我又有想法了,男人总不能只做家务活,我要学门手艺养自己。”
那时大多数人家里都有黑白电视机,陈代兵便看书琢磨修电视。学习过程并没有花费陈代兵多少时间,很快他就试手修好了第一台电视。之后,他的技术越来越好,听人家介绍几句就能准确判断家电出了什么毛病。
“后来市残联送来了轮椅,这东西好!我当天晚上就坐在上面出了门,一边看这久违的世界,一边思考未来的路怎么走。”陈代兵在维修方面颇有天赋,不论是彩色电视,还是数字化电视,他都在第一时间去学习掌握相关维修知识,所以很多维修师傅不敢接手的新型家电,他都敢接。那些年,也是陈代兵生意最红火的时候,有时找他维修还得排队,现在的家底就是他当时一点一滴挣下来的。
手艺高超能吸引来顾客,陈代兵的为人才是真正留住客人的法宝。一位顾客告诉记者,陈代兵修好交货时,往往会给他们耐心讲解何处出了问题,又是为何导致损坏,并叮嘱他们使用过程中的注意事项,避免再坏。
随着生活变好,维修生意越来越惨淡,陈代兵如今的客户大多都是往年积累下来的老主顾,维修的家电大多也都有些年头,但不论零件是否难找,陈代兵都乐意把生意接下来,“选了这个工作,现在也只会维修,那就好好做嘛!”
来源:达州日报网
□记者 杨蕙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