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69道德经妙解道德经中的养生修炼智慧
第二十三章妙解<四>
道祖认为:道本无声无息,所以说"希言".道本自我运行
,所以说"自然".大凡修行之人,初入大道,都会对"道"的概念迷迷糊糊.甚至于,有许多的修者,自始至终,对于大道的概念和妙用都是懵懵懂懂.倘若如此,岂能修行"大成"之果?
因此,真正的修行者,对于这个问题,一上来就应该心清神明,不以己昏昏,使人昭昭.概念以及妙用洞悉之后,方可入道.此即圣人所谓的"明理尽性以至于命".之后,实证实修的第一关,就是~~"守窍.宁静.无念.止语".无声无息,内观内听,不向外求.首先以求让自身阴阳相济合一.
也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这是一次漫长的旅途,非一朝一夕之功.除非你真的与道有缘,除非你找到了入道的秘径,除非你找到了真正的自在,除非你对此能够有一种"一日不见如三秋兮"的感觉.除非你能够一呼一吸皆能在道中......否则,你还是与世俗之人一样,在世间慢点轮回吧.要知道,突起的狂风,持续的时间,不会超过一个朝晨.骤然降临的暴雨,也不会超过一天.是谁兴起的狂风呢?又是谁降下了暴雨呢?是天地.天地尚且对于这种大能量的消耗尚且不能持久,又况且人呢?~~一朝一夕之间,就想得道.是不可能的.与自然界的天地相比,同理,即使一个修炼者天赋超人,即使是瞬间得到了"宇宙大能".他也需要消化吸收啊.
大小周天的打通,开天门闭地户转化运行,也都需要一个过程.体内甘露的孕育,生化,循环,也都需要循序渐进.
而且,体内这个小千世界的众生,也是天赋不一.它们之中,那些上士,即非常愿意与道合一者,道自然也会同化于它.它们之中,愿意成为德者,即"道的载体者",道也会成全它.同样,众生之中那些不愿与道同行者,道也会与它失之交臂.道之为物,大气磅礴,气量恢弘.小千世界的那些对道信心不足者,就是那些被黑暗俗尘污染的太久的地方
,它们会将信将疑.如果是这样,还不如不信.尽管有"信多少,得多少"之圣言.但是,如果始终是半信半疑,又有何用?也不会见什么效果.倘若因此归咎于道
,岂不是双重"失道"?道祖认为:修行者必须深谙"天地人"三者之道,并有融为一体的智慧.无论修行进入到哪一个阶段,变化自然是必须的.然而,终会有一些东西还是不变的.更不能朝三暮四.从而,令身心无所适从.
众所周知,道术三千六百门,人人各执一"苗根"."以术入道,以道载术".道以术显这是至理.因此,一个修行者,必须找到一条真正属于自己,适合于自己的道术,以便以此入道.这种道术,应该是那种你内心之至爱,不用想起,也不会忘记.一学就会,一用就灵.最好是"俗圣两便"的根本之术.使得自己念兹在兹,不能忘怀.只有如此,方可入道.
否则,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一会儿东,一会儿西.不能持久者,岂可入道?
也应该知道,狂暴的骤风刮不了一个早晨.倾盆的暴雨下不了一整天.谁使它这样的呢?天地.天地的狂暴尚且不能长久,更何况是人呢?所以,从事于道的就同于道,从事于德的就同于德,从事于失的人就同于失。同于道的人,道也乐于得到他;同于德的人,德也乐于得到他;同于失的人,失也乐于得到他。修行者的能量,道术不精者,不适用者.很容易造成诚信不足,倘若如此,自会有人怀疑.逐渐地就会有人不信任.
从修行角度讲,内容应该是这样的:体内的武火冲关祛病盛行之时 ,时间一般不能,也不需要超过一个时辰.体内由上而下自降的甘露,如暴雨般恩赐的时间,也不会是持久的.这是什么原因呢?体内小宇宙自然掌控的.这个循环以头为天,以会阴为地.就是主管这个循环的元神掌握的.元神以合道的方式尚且只能如此,更何况后天识神的人为之力呢?所以说依照元神行事,就是依道而行者,道就认同他.行于德者,德亦乐与同于他.当然,失道,失德者,道也让他失去道与德的至美能量.倘若一个修行者,言行不合道与德,那么他就会因为得不到能量而无法对有缘众生兑现自己的承诺.
这样,他就会失去有缘众生的信任.
倘若到了这一步,岂不是得不偿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