甜柚资讯网

当前的位置是:主页 >> 教育

上古时期的墓葬文化

时间:2023-05-12 来源网站:甜柚资讯网

上古时期的墓葬文化

搜狗截图22年09月25日1958_3.jpg

原始社会墓葬 在距今约10万年的旧石器时代晚期,墓葬开始出现,由于发现的资料有限,这一时期的墓葬情况还不是很清楚。如今发现的几座墓葬均在山洞之内,墓坑的形状也不太清楚,或许当时还没有挖墓坑的习俗,在人骨周围还有少数随葬品。法国发现的尼安德特人的墓葬,人骨旁边有有意放置的石块和动物骨骼,中国发现的山顶洞人的墓葬,人骨周围有红色铁矿石粉末及随葬品。 大约在距今1万年前后,人类社会进入新石器时代,此时,安葬自己死去的亲人已非常普遍。距今约8千至7千年的新石器时代早期,已经有了公共墓地。距今约7千至5千年的新石器时代中期,墓地制度已经相当完备,墓葬有成人土坑墓和儿童瓮棺葬两种。距今约5千至4千年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墓地制度更加完备,墓葬之间有了明显的等级之分。

原始社会的墓葬是复杂多样的,不同的阶段、不同的地域,其特征也不尽相同。如墓葬方向,仰韶文化多向西北,大汶口文化多向东,大溪文化则多向南;再如墓葬形状,长方形土坑最多,也有掏成土洞的,少数地区墓葬则没有墓坑等等。一般说来,史前时代的墓主要可分为五种形式,各种形式的墓不仅具有一定的时代特征,而且也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

1、岩洞墓

利用天然岩洞作为墓地始自旧石器时代晚期,新石器时代早期华南的一些地方仍较流行。由于华南岩溶地形发育良好、岩洞众多,利用天然岩洞安葬死者的习俗不仅开始较早,而且延续时间很长。

2、堆土墓

这类墓的总体特征是,墓室构筑于地面之上,系由地面堆土构筑而成。主要流行于长江中、下游地区,明显比较适应南方地区多河流湖泊、地下水位较浅的自然环境特征。按其结构特征还可分为两种形式:第一,无圹堆土墓。即没有明显的墓圹,大概是把尸体直接放置在地上,然后用土掩埋。堆土墓是一种具有浓厚地域特色的墓葬形式。第二,有圹堆土墓。即先在地面堆筑成高大的土堆,然后再在其上挖掘墓穴,主要流行于长江下游太湖地区的良渚文化中。

3、竖穴土坑墓

竖穴土坑墓是新石器时代最为流行、数量最多的墓形,广泛分布于黄河流域及华北、东北、西北各地,长江流域及华南的某些地区也有发现。这类墓是由地面垂直下挖而成,依平面的形状可分为长方形、方形、圆形或椭圆形、三角形、不规则形等,其中以长方形墓最为多见。早期的长方形竖穴土坑墓多较小较浅,仅能容尸,一般长约2米左右,宽1米左右,深多在2米以内。中、晚期出现了规模较大的墓。

4、土洞墓

土洞墓是先挖一竖穴式土坑(墓道),然后在坑底部一侧壁挖一横穴墓室而成。最早出现并流行于西北的黄土高原地区。

5、积石墓

积石墓是一种用天然风裂石块、采用压缝交迭的方法在地面筑成的墓室。多分布在东北地区,积石墓始自史前时期,一直延续到南北朝时代,是东北地区具有显著的地域特征的墓葬。

6、贝丘墓

是一种利用食余贝壳堆积掩埋尸体的墓葬。多见于东南沿海地区,如在粤东一带分布有较多的贝丘遗址,其中以广东潮安陈桥村和池湖凤地、鲤鱼墩、罗山咀、深湾等遗址为代表。鲤鱼敦墓地有狮蚶海月片铺垫,随葬有石锛、纺轮、穿孔狮蚶壳和螺壳饰物等;罗山咀墓葬随葬有穿孔鳖甲饰物。这些墓均埋在贝丘之中,形成滨海地区具有显著特色的墓葬类型。

UDI一站式管理平台GS1UDL医疗器械唯一标识GS1UDL服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