甜柚资讯网

当前的位置是:主页 >> 教育

理财调查分析报告王玉珍中国理财产品的现状

时间:2024-05-06 来源网站:甜柚资讯网

文/中国金融作家协会理事王玉珍

Golden Quote

——王玉珍

最近很多朋友问我:都说今年以来金融机构的资金紧张,为什么很多理财产品一经发售就已经售光,一般情况下根本没有购买机会,这是为什么?并对目前的理财产品市场状况表示不解

美国看病服务中介公司

实际上,关于理财产品的问题比较复杂,从购买方来讲,购买理财产品是一个非常矛盾的情感:一方面人们总是希望能够购买到更高收益的理财产品,另一方面也自然地希望所购买的理财产品是安全的、无风险的甚至是保本保息的。

但现实总是与人们的想象有一些距离,甚至有的时候距离还会越来越大。目前,为什么会出现理财产品一经发售就被抢光了呢?

首先 从理财产品的购买需求方看,购买的热情仍然处于高速增长期应该说,居民的资金量仍然处于一个较快的增长期。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数据,2018年前两个月,人民币存款累计增加3.55万亿元,同比少增2349亿元,但是其中住户存款累计增加3.74万亿元;2月份当月人民币存款减少3011亿元,同比多减2.61万亿元,但其中住户存款却增加了2.87万亿元。住房存款仍然呈现出持续增加的态势,这也应该被认为是为理财产品旺盛的购买需求增加提供了资金来源。

同时,近几年来人们的理财意识明显增加,人们对理财产品的购买需求已经大大强于存款的意愿。

2017年1至11月,居民储蓄新增3.82万亿元,相较于上年同期新增的4.54万亿元少增超7000亿元。季报显示,16家上市银行的存款总额为75.62万亿元,较2017年中报时减少了1.5万亿元,降幅达1.97%,存款总额首次出现下降的局面。

银行存款的下降或者少增长是不是就预示着理财资金的增加呢?2017年1月份货币基金规模为3.61万亿,7月飙升到了5.86万亿,半年的时间中国货币基金规模涨了2.25万亿,严重分离了银行的存款资金。说明人们的理财意识确实越来越强。

2017年上半年的银行活期存款流失3万亿就更能说明这个问题。

央行数据显示:

2017年上半年,中国居民个人活期存款和流通中货币(现金)合计大幅减少3万多亿人民币!2017年1月总额还有33.64万亿,到了7月,就只有30.52万亿,短短半年就跑了3.12万亿。其中活期存款,2月份流失8900亿、4月份流失6900亿,7月份再次流失4000亿。

那么活期存款去了哪里呢?

转定期存款1.22万亿。央行数据显示,1月份中国居民个人定期存款总额37.93万亿,7月份为39.15万亿,半年时间银行定期存款猛增了1.22万亿;

非银金融机构的存款增加1.67万亿

海外就医手续怎样办的

。1月份存款规模12.83万,7月就达到了14.5万亿,半年增长1.67万亿!

货币基金增加了2.25万亿。 1月份货币基金规模为3.61万亿,7月飙升到了5.86万亿,半年的时间中国货币基金规模涨了2.25万亿。

三项合计增加了5.14万亿,远远大于银行现金和活期存款的流失量,说明存款的增量部分也有相当大的一部分流入了这三部分存款。而这三部分中,除了银行的定期存款之外,其余的两项共增加了3.92亿元基本上都进入了理财市场。

其次,银行理财产品发行出现减弱的趋势,或许银行的理财产品将进入价量齐缩的局面。

面对购买端的需求越来越强烈,那么供给端的理财产品主力供应商银行端又怎么样呢?

一是去年以来的强监管导致银行业快速发展甚至野蛮生长的状况得到控制。

经过2017年“三三四十”专项治理,在“三违反”专项治理中,各级监管机构共检查发现问题11534个,涉及金额4.15万亿元,其中信贷、票据、同业和理财等具体业务领域的问题最为突出,内控及管理层面问题较多。在“三套利”专项治理中,各级监管机构共发现问题4060个,涉及金额3.78万亿元,主要集中在监管套利部分,突出表现在同业、理财(资管业务)、银信合作、部分表外业务等跨市场、跨行业交叉性金融业务中。

同时对银行机构进行了历史上最严厉的处罚,2017年银监系统的处罚力度,全年共作出行政处罚3452件,处罚机构1877家,罚没金额29.32亿元,对270人取消了一定期限直至终身银行业从业和高管任职资格。无论是从行政处罚的单数、处罚的机构数量、罚没的金额、以及对个人处罚的数量和程度都创造了银行监管的历史。

经过去年对同业、理财、表外业务的监管,银行业资金脱实向虚势头得到初步遏制,银行业总资产少扩张16万亿元,银行理财少增5万多亿元,银行通过“特殊目的载体”投资少增约10万亿元。

据银行业理财等级托管中心发布的《2017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报告》显示,银行业理财产品规模较上年同期下降21.94%。其中,同业理财规模与占比较年初“双降”

美国看病服务中介公司

,存续余额大幅减少3.4万亿元,降幅为51.13%;占比较年初下降11.88%。

截至2017年底,全国共有562家银行业金融机构有存续理财产品,产品数9.35万只,存续余额29.54万亿元,全年增速同比下降21.94%,月度同比增速曾连续8个月下降。

二是规范资产管理业务特别是打破刚性兑付和规范资金池管理,虽然降低了银行的资产风险但是也将导致银行理财产品出现资产荒并可能导致银行理财产品的收益降低。

2017年11月17日,中国人民银行会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外汇局等部门联合起草,由央行发布的《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被认为是我国金融业理财市场的一个具有革命性的文件,其主要的宗旨是打破“刚性兑付”,规范“资金池”操作,结构化产品杠杆比例降低,资管业务也将加强提高管理者的管理能力和管理责任。

在资管新规推动下,2018年的银行资管业务模式和理财市场都将面临巨大的变化。有调查结果显示,52.4%的受访银行家认为,统一规制后,资管业务的规模将会减小。与此同时,38.4%的受访银行家认为,商业银行主要的业务模式定位也将从一味扩大业务规模和产品种类的粗放型发展模式,逐步转向在特定产品或行业中提供具备专长的精品资管模式。

银行理财业务将面临转型,在“打破刚兑”的监管要求下,银行理财将逐步告别“保本理财”时代,净值型产品将逐渐增多,保本型理财产品将逐步退出。

而截至2017年第三季度,保本类理财产品的存续规模仍超过5万亿元,其中农村金融机构的保本类理财产品的占比更是高达32.04%。

在未来一段时期,银行的保本理财产品都将被迫转型为净值型理财产品,银行为保证理财产品的资金安全和产品收益,在理财产品的投资策略方面将更趋稳健和保守,银行业的整体理财产品将会出现发行数量减少和产品收益下滑的价量齐跌的局面。

三是互联网金融的理财产品也将面临着发行数量减少和收益率下降的状况。

近几年,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的异军突起,既繁荣了我国的金融理财产品,也成为我国金融理财市场的一个重要力量。据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联合腾讯金融科技智库发布的《互联网理财指数报告》显示,互联网理财规模已由2013年的2152.97亿元增长到2017年的3.15万亿元,而2017年互联网理财规模同比增幅达到52.39%。

虽然他们预计2018年互联网金融的理财产品规模将达到5.36万亿元,但是从现状看并不乐观。监管对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的野蛮生长同样没有手下留情。

2017年2月23日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发布《网络借贷资金存管业务指引》,明确了网贷资金存管业务应遵循的基本规则和实施标准,重点是交易资金银行存管,借贷 违约不兜底,成为网贷业备案登记之后又一合规细则。

2017年7月6日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发布《关于对互联网平台与各类交易场所合作从事违法违规业务开展清理整顿的通知》,监管的目标直指互联网金融平台一些无固定期限、资金和资产无法对应的“资金池”产品问题,对P2P平台上架与各类交易所合作的违规业务,以及以“大拆小”“团购”“分期”等将大额融资产品权益拆分甚至包装高风险资产,向不特定对象以及不具备风险承受能力的中小投资者发售的现象做出具体整治要求。

通知一出台,成效立竿见影,互联网金融市场固定收益类理财产品的总量降至原来的50%。

互联网理财产品已经出现收益率下降的局面,有资料显示,以余额宝为例的“宝宝类”产品以及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在4.4%左右徘徊,昔日年化可达15%的P2P产品已降至8.85%,而以前收益率较高的私募基金、信托资管收益率也下降到7.5%-12.5%波动,随着监管的持续加强并逐步打破刚兑,求“稳”也将成为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的主旋律。

另一个不能忽视的因素是在2018年一季度启动的网贷平台备案登记。

2016年11月28日,中国银监会办公厅、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工商总局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印发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备案登记管理指引的通知》,为新注册及已经设立并开展经营的网贷平台备案登记给予指引。

虽然指引称备案登记不构成对机构经营能力、合规程度、资信状况的认可和评价。但是《指引》第十条规定:在本指引发布前,已经设立并开展经营的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申请备案登记的,地方金融监管部门应当依据P2P网络借贷风险专项整治中分类处置有关工作安排,对合规类机构的备案登记申请予以受理,对整改类机构,在其完成整改并经有关部门认定后受理其备案登记申请。

2017年12月13日下发的《关于做好P2P网络借贷风险专项整治整改验收工作的通知》即“57号文件”,要求各地要在2018年4月底前完成辖区内主要网贷机构备案工作,最迟应于2018年6月底前完成全部工作。有人预计,能够最终完成备案的P2P平台大约在800—1000家左右,有将近一半会不能完成备案。

因此,可以预见,未来的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要进入两个特征之下:

一是必须持牌经营并纳入监管的严格监管之下,那种野蛮生长、过度套利的方式将被严格管理;二是一些业务将被叫停,从而导致一些高收益理财产品将无法实现资产的配置。

2017年12月,银监会先后下发《关于小额贷款公司网络小额贷款业务风险专项整治实施方案的通知》(56号文)和《关于规范整顿"现金贷"业务的通知》(141号文)对网络小贷和现金贷进行监管。

消费金融公司与第三方公司合作放贷的业务类型与模式全部叫停,要求禁止消费金融公司通过P2P网络借贷撮合等任何方式为无放贷业务资质的机构提供资金发放贷款;禁止消费金融公司通过签订三方协议等方式与无放贷业务资质机构共同出资发放贷款。

整体来看,金融理财产品出现了严重的供求错配的格局,居民日益高涨的购买理财产品的热情、对高收益理财产品的需求以及对保本理财产品的渴望将面临各理财产品经营主体发行量下降、资产配置艰难、风险控制加强和收益率下降的现实。

最近两位财经高层关于理财产品的高论可能就预示着理财产品的未来。中国银行业监督委员会主席郭树清说“保本高收益理财产品就一定是欺诈,应该举报。”而全国政协委员、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理事长楼继伟则直接指出:“保证收益率超过6%以上一定是骗子。”你听懂了吗?

本文编辑:王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