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的身世如何他是如何被秦孝公赏识并重用
商鞅的身世如何?他是如何被秦孝公赏识并重用的呢?
秦国之所以能够成为战国时期最为强大的国家,与商鞅的变法有着根本的关系,商鞅是秦国的头号功臣,那么商鞅面见秦孝公的时候,为什么不走正门而要走后门呢?
商鞅,卫国没落贵族的公子哥,在国内不得志的情况下,来到魏国服务于魏相公叔座,希望能够被公叔座赏识并重用。不幸的是,公叔座不久后便因重病而死,卫鞅成了待业青年。好在,天无绝人之路,很快卫鞅便听说了秦国国君秦孝公招贤纳士的通告,于是,踌躇满志的青年俊秀卫鞅,便踏上了前往秦国的道路。
这一年,是秦孝公元年。此时的秦国,不仅国小力微,而且时刻面临着强大的东方六国的威胁。
其实,在此之前,远处西方的秦国基本上不与东方各国进行交流。主要原因是因为处于中原地区的各诸侯国都把秦国当做蛮夷来看待,都看不起他们。所以,在当时中原各诸侯国进行的一些会盟中,都看不到秦国人的身影。
地位是自己争取的,这是秦国最高统治者所深知的。所以,从秦穆公时代开始,秦国人便开始了为实现富国强兵的梦想而积极努力。好在,在“五羊大夫”百里奚和谋臣蹇叔的辅佐下,秦穆公东征西讨,开疆拓土,取得了很大的成绩,秦国的国际地位也随之有了很大的提高。
但是,卫鞅首次出师却并不顺利。当他自己在下面说的天花乱坠的时候,却发现台上的秦孝公不仅对自己的演讲毫无兴趣,而且还快要睡着了。
原来,卫鞅的第一套方案着重讲述了三皇五帝的治国之道。但是,这的这套方案却与秦孝公的“快速”强国之路正好背道而驰。一个想要立竿见影,一个却需要百余年的等待。
于是,卫鞅与秦孝公的第一次见面以失败而告终。
卫鞅出去后,秦孝公把景监给叫了过去,而且把他给狠批了一顿。
真是的,你找的这是什么人啊,如此的迂腐。都什么年代了,还来讲三皇五帝,人生能有多少年,谁又能等得了百年的时间——这人不可用。
但是,对于学富五车的卫鞅来说,景监认为这是不公平的,不能通过一次会见就全面否决一个人。于是,五天之后,景监再次找到了秦孝公,恳求秦孝公再给卫鞅一次机会。
好吧,也就是你有这个面子,要是换做其他人,我肯定是不会见的。
于是,卫鞅第二次见到了秦孝公。但是,这次见面的的结局同样不是太好。最后,也是不欢而散。同样,那位出力不讨好的景监再次挨了批。
当然,景监挨了批,回家肯定会责问卫鞅。卫鞅便把自己当时对秦孝公的演讲内容,如实的告诉了景监。
但是,景监对此也没有什么好主意。
看来当时的人真的太老实了,聪明的人可以在与君主交流的过程中试探性的询问一下他的想法,进而就可以知道国君真实的治国思路。或许是卫鞅太过紧张,或许是景监不够灵活,就这样,两次见面都无果而终。
这次回来之后,卫鞅已经心灰意冷,准备收拾东西回家。但是,秦孝公好像是忽然想通了什么,要求再见一次卫鞅,看他还有没有其他的强国方法。
于是,在这次见面时,卫鞅拿出了自己的第三套方案——如果这个方案再行不通的话,自己只好收拾铺盖回家了。
于是,卫鞅把自己心中那种快速强国的方法——“霸道”,仔细地讲解给了秦孝公。秦孝公听到演讲的主题之后,当即就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随着演讲的深入,秦孝公被里面的内容深深地吸引住了。他坐在席子上的身子(古人席地而坐),也不由自主地挪向了卫鞅的身边。
卫鞅之所以最后才拿出这套方案,是有他自己的想法的。卫鞅之前的学业主要以法律为主,对于刑罚是甚为精通。但他又深知用刑罚来治国,有其利也有其弊。
利的一面就是立竿见影——谁要是不听从我指定的刑法,就以刑罚来处理。面对强大的国家机器,普通老百姓肯定会乖乖的顺服(不服不行啊);弊的一面就是,长期使用较重的刑罚来治国,国内的矛盾就会增加,有可能使民众产生对抗的情绪。
由于此次演讲非常的符合秦孝公的心意,所以二人就有关“霸道”的问题进行了长时间的探讨。经过几天的讨论,秦孝公对之前自己认为的这个“迂腐”的年轻人,开始刮目相看。
于是,自此以后,两个年轻人(卫鞅年龄不到三十,秦孝公二十一岁)便为了一个共同的梦想走到了一起。就这样,卫鞅得到了秦孝公的极度信任,为后来自己变法的顺利进行获得了巨大的砝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