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廷玉为什么能得到乾隆的重用他为何能晋升
张廷玉为什么能得到乾隆的重用?他为何能晋升的如此快?
嗨又和大家见面了,今天小编带来了一篇关于张廷玉的文章,希望你们喜欢。
安徽桐城张氏家族中,张英、张廷玉、张若霭,祖孙三代都侍值内廷,颇受康、雍、乾三帝的倚重, “合家顶戴”,满门朱紫。尤其张廷玉,“登朝垂五十年,长词林者二十七年,主撰席者二十四年,凡军国大事,奉旨商度”。将书香门第与官宦人才结合到最高成就。
张英在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的两年后,因为身体不好和工作上的失误遂提出退休。此前他二十九岁的儿子张廷玉考中进士被授予翰林院庶吉士。没多久,张廷玉就被选调南书房,开始了高层文秘生涯。恋旧的康熙帝召他至畅春园,询问其父张英回乡后近况,三十三岁的张廷玉对答条理清晰,大方稳重,对他印象特别好,在考过诗文才华后,康熙决定将他留作自己身旁机要秘书。一直到四十五岁,直接给康熙服务十二年,官至从二品的礼部侍郎。“辰人戌出,岁无虚日。塞外启从,凡十一次,夏则避暑热河,秋则随猎于边塞”。 四十五岁那年,张廷玉被明确为礼部侍郎。
张廷玉获得重用有两个原因,与其自己概括的基本一致的同时在作风上具体表现为:一是工作突出,业绩明显。二是谦虚谨慎,低调务实。 张廷玉性格继承张英最多,《清史稿》称“英性和易,不务表襮,有所荐举,终不使其人知,所居无赫赫名”低调谦和的性格,在其子张廷玉身上得到了生动延伸。在朝期间,他从不谋取私利,后来的乾隆皇帝也夸奖他“风度如九龄”。他平日里没有任何不良嗜好,办事较为公正,没接到过对他任何的贪渎指控。仿佛可以透过几百年的空气依稀能感受到他该是一个温文尔雅,话语较少的谦谦君子的模样。做主考官时,有人通过关系想要打通他做一点照顾,用细微言语进行探视,张廷玉用一句诗做以回绝:“帘前月色明如昼,休作人间暮夜看”。
在他名位登峰造极时,他的大儿子张若霭考取了一甲三名探花,张廷玉听说后“惊惧失措”,立刻向雍正“免冠叩首”,恳切请求雍正降低其儿子榜上名次。张廷玉的理由是“天下人才众多,三年大比莫不望鼎甲,官宦之子不应占天下寒士之先。”雍正听后非常感动,认为张廷玉思想境界和心胸都非常人可比,于是同意张廷玉恳求,将其子改为二甲一名,并把这件事在谕旨中公布,表扬他的高风亮节。《张廷玉年谱》。不仅性格低调,而且在政治嘈杂的环境中,他秉承“万言万当,不如一默”的底线,并且“终身诵之”当作立身圭臬。在朝中多年“无一字与督抚外吏接”,张廷玉如同雍正帝的密码箱,除了雍正本人,任何人都不能得到关于帝国的一丝机密。除了沉默,张廷玉最喜欢的就是另一个“恕”字,从字面看来,就是“如心”也就是“如自己的心”,随心所欲,由于掌管吏部,对当时雍正想要任用或处罚的官员一清二楚。但是却经常发现雍正刚刚想重用的人突然遭到弹劾或是得病死亡,结果也没能使用上,而雍正根本不想重用的,竟然连他都搞不懂什么原因,最后阴差阳错得到重用。为此他感叹运命无常,觉得“有一定之数”。因此他教导后辈们要努力学习外,不要妄求“以义命自安”老实听从命运安排。雍正在遗诏中对张廷玉身后给了汉族大臣最高荣誉,死后配享太庙,创造了清朝知识分子的最高纪录。
- 上一篇:李治是如何与长孙无忌产生矛盾的呢
- 下一篇:刘邦和戚夫人是什么关系戚夫人孩子的结局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