甜柚资讯网

当前的位置是:主页 >> 军事

达旺电器维修曾经的中印冲突教会了中国什么

时间:2024-08-14 来源网站:甜柚资讯网

【军武次位面】作者:liutang2020

▲对印自卫反击战中,边防部队抓获印军俘虏

1962年10月下旬至11月下旬,中国边防部队在中印边境的东段和西段,对入侵的印度军队进行自卫反击作战。印军于当年10月20日向中国发动全面进攻,中国边防部队被迫进行自卫反击,作战历时1个月,收复被印军侵占的领土,逼近传统习惯线。11月21日,中国政府宣布中国边防部队全线停火,主动后撤。

对印自卫反击战在被称为"世界屋脊"的喜马拉雅山和喀喇昆仑山山区进行。东段是高山、峡谷、密林地区,主要山脊海拔4500米左右,坡度多在50度以上;道路稀少,且多崎岖小径;桥梁少,且多为简易木桥和索桥;气候差异大,昼夜温差在15摄氏度以上。西段是高原、严寒,作战地域平均海拔5000米左右,气压低于标准气压50%;氧气少于海平面57%,紫外线强于海平面50%,昼夜温差25至35摄氏度。

中印边境的恶劣条件,给后勤保障带来诸多困难:

后方补给线过长。川藏公路长1200千米,青藏公路长2500千米,拉萨至东段战区为500至800千米,新疆叶城基地到西段战区为1450千米。由后方将物资运到公路终点需20至30天,从公路终点运往前线部队需2至4天。

作战地域地形复杂。前沿不能通行汽车,人行路很少且道窄难行,装备库(所)展开受到限制,补充也十分困难,许多地段只能靠人背。

装备故障率高。高原高寒条件下,装备机件易冻裂,性能下降,故障增多,如枪械不连发、迟发火,汽车发动机功率降低15%至40%,载重量减少20%至25%。

通信联络困难。高山峡谷,通信受到影响,对部队弹药给养消耗、装备损坏情况难以及时了解,进而难以提供保障。

动员民工运输和就地筹措补充困难。中印边境东段和西段人烟稀少,经济落后,动员群众和就地筹措都难以展开。

人员工作效率低。高原缺氧,人员行动困难;气候多变,易生病,给边防部队造成了非战斗减员。

▲守卫在世界屋脊的边防战士

战前,西藏军区后勤部抽调540名官兵,于东段的达旺、瓦弄等方向设置后勤指挥机构。在西段,新疆军区抽调350名官兵组建前指后勤部。同时,吸收后勤主要领导参加合成指挥所,吸收地方党政领导和支前机构负责人参加后方指挥机构,以加强后勤组织协调工作。西藏、新疆两个方向分别配置基地兵站、运转站和前进兵站,保障前送物资和后转伤员工作。

针对战区物资难以就地筹措的特点,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各部队陆续在战区修建了兵站、医院、修理场(所)和各种物资储备仓库,储备了相当数量的物资器材。主要方向和边防一线地区,还储备了一定数量的主副食品、柴草、马料、酥油、帐篷等物资。1960年至1961年,西藏、新疆部队对枪械、火炮、光学器材在重点地区进行储备,加大了维修器材储备。

战前,各部队建立多级物资储备点,储备物资3.57万吨。加大部队粮弹携行量:执行一般作战任务的部队,携带给养7日份、轻武器弹药1个基数、重武器弹药半个基数;担任远距离迂回穿插任务的部队,携带给养12日份、轻武器弹药两个基数、重武器弹药1.5个基数。另外,各级后勤还利用战场缴获物资补充部队。

▲边防部队抓获大批俘虏,缴获敌人装备

战前,主要作战方向的物资保障以弹药供应为中心,仓库配置尽量靠前,建立了野战仓库、补给站、转运站等互相联系的沿线多点的战区保障体系。弹药储备按照一般部队(哨卡)少储、重点部队(哨卡)多储,部队少带、仓库多储,部队仓库少储、野战仓库多储的原则,形成前轻后重、纵深梯次的配备。装备保障方面,战前各级装备修理机构检修了参战部队31.29%的枪械和39.87%的火炮,确保装备以良好姿态投入战斗。

鉴于战区特殊地理环境,中央军委和参战部队在原有川藏、青藏、新藏等公路基础上,增修了若干通往边境的干线和支线,并在边境地区勘察设计急造军路。如西山口、德让宗、邦迪拉参战部队修通了错那至达旺的简易军用道路81千米;抢修了西山口至邦迪拉等边防公路107千米;还在天文点、河尾滩、空喀山口3个防区修建简易军用道路20条,计480千米;使大部分前沿阵地通了汽车。

在战区后方,总后勤部青藏办事处投入汽车2000余台;西藏军区投入汽车1000余台,成都军区调动军车800余台,地方支援汽车800余台;新疆军区调动军车700余台。为充分发挥汽车运输效能,战区后方和各战区分别建立运输指挥机构,实行定点调度和分段指挥,仅东段战区就设立3个汽车指挥所和15个汽车调整哨。空军先后出动飞机363架次,空运人员1344名,物资1.05万吨,创造了"世界屋脊"航空运输保障的经验。

▲后勤部门通过青藏、川藏等公路线抢运物资,提前做好战前储备

战前,中央军委从内地和新疆、西藏地区抽调大批医务人员,充实作战部队后勤。战中,又从成都、兰州、南京等军区和第四、第七军医大学,抽调5个医疗组和1个医疗队,充实各战区医院。战区后勤在各个方向开设5个野战医院,并加强师以下卫生机构,使部队医疗救护力量增加约1倍。战时按规定靠前配置救治机构,保证及时救治和迅速转运。

战前,各参战部队普遍进行高寒地区适应性训练和防流行病、防冻伤常识教育,适时改善部队生活,提高官兵营养。一些部队进入战区前,进行体检和预防接种,增强官兵对高原的适应能力。同时,各部队战前组织自救互救,配发个人止血和包扎器材。战中,大多数伤员能在负伤后30分钟内得到急救包扎,1至3小时内送达营救护所。战场自救互救率,东段达62.2%,西段为40%。此次作战,各级卫勤组织共救治伤员2029名(东段1511名),同时防止了流行病的发生。

战中,各级仓库、弹药所和供应站实行接替转移或派出前线弹药保障组,以车代库运载部分弹药靠近作战部队,缩短补充距离,提高补充时效。弹药补充的主要方法:适当加大部队携行量;利用汽车或组织人力、畜力携运部分弹药跟随部队行动,组织伴随保障,随耗随补;部队急需时,组织各部队之间抽缓补急,抽次要方向补主要方向,抽二线补一线,实施调剂补充。作战共消耗320余吨,还利用缴获弹药8万余发(枚)。

▲反击战结束,部队胜利凯旋

装备技术保障力量,由军区组成流动修理组,深入部队进行重点检修;军区将修理力量直接加强给部队,支援部队装备检修任务;部队组织修理组对分散值勤的卡点进行巡回检修;师、团集中修理力量,对部队、分队装备进行检修;加强运输途中技术保障,军区在沿途预设修理站,配备巡逻修理车,抢修途中损坏装备。战中技术保障采取伴随修理方式,维修人员跟随部队及时进行现场换件抢修,随坏随修,使装备尽快投入战斗。

总之,作战地域位于高寒山地,气候恶劣,人烟稀少,经济落后,交通不便,补给线长,作战所需物资全靠后方筹措和前运。为此,负责反击作战的西藏、新疆军区后勤部,根据战区环境特点,精心组织了后勤指挥与保障力量部署。在战前和战中,西藏、新疆军区的各级后勤机构和人员,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坚决克服困难,较好地完成了保障任务,确保了反击作战的胜利。

现代商业

计算机产品与流通期刊

国际援助杂志社

汽车画刊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