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还是养生ti养精与养神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chěng)畋(tián)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fáng)。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老子·第十二章》)
意思主要是教育人们不要被外在的五色、五音、五味以及驰骋田猎的外在追逐所障蔽,消耗精气神而不知道藏养,喜欢看五色,即心神被五色所迷执,喜欢听五音则容易被五音所迷惑,心神也被五音所牵执,口享五味,一旦尝得了好,自然也会魂不守舍,耗费精神。
可以说运动则养形
,静则养神,形主要是气血,神则指精神。气血在于运动,精神在于内敛,在于静。因此,动静应该有度。度如何掌握同一个人在不同的年龄段不同,同一个人在不同的季节也不同,在同一天应该也不同,总体原则是年龄越大,静越多,动越少。春夏动可以多一些,秋冬静应该多一些。治人、事天,莫若啬(sè)。夫为啬,是谓早服。早服谓之重(chóng)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
。莫知其极,可以有国,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柢(dǐ),长生久视之道。(《老子·第五十九章》)重点在“啬”字。啬即吝啬,但此处不是吝啬财富而是吝啬精气神,即是收敛神气,俭约情欲,向内守而非向外放荡。“服”,有身心不分,有复回之意;“服”还有事奉之意,早服即是事从于常道;重积德,也就是积德很厚的意思。
若从治国方面讲,是在强调爱惜民力
,尚俭尚德,虚静无为。若从养生方面讲,重在收敛精神、固守本根、身心合一。《老子·第三十九章》中又说,“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一”即万物之混沌状态,也就是万物之最和谐的状态。“守一”的状态也像儒家讲的“中”的状态,即“喜怒哀乐之未发”状态。“一”还是“一以贯之”之“一”,即道。在养生方面而言就是精气神合而为一的状态,一种虚静淡泊的状态。守一则五味无味,五音无音,五色无色,精神内敛,神清气爽。
所以老子以古代得“一”者为例,说天得“一”而清明;地得“一”而宁静;神得“一”而有灵气;百谷得“一”而饱满;侯王得“一”而天下走入正道。
其实读书写字、念珠念咒,或者散步、跑步,其中有一个共同的作用,即是以一念排万念,使身心精神合于一,从而达到养精蓄锐,神清气爽的境界。
曾文正公有每晨静坐十分钟的习惯,其实正是蓄养精神。静适宜养精气神,动适宜养身。何时宜动,何时宜静,必待天时四季之变而定。一天有早、午,晚之不同,况且练功者的个人情况还有不同,身体状况之不同,年龄之不同,年龄不同如同人生所处春夏秋冬之不同。一般而言以一年为例,在春夏宜动,秋冬宜静。人生在青少年时宜动,中晚年之后宜静,年龄愈大,运动量可以较之以前逐渐减少,晚年之后,静要多一些。
静不仅是指身体外表层面的不运动,更重要的是心静。心静与贪欲有关系,与性格也很有关系。
刘伯温写的《郁离子·麋虎》中记载了一个犯了噪症的人,射箭不中就砸碎箭靶,下棋不赢便死咬棋子。有人劝他:“这不是箭靶与棋子的过错,何不反省自身呢?”他一直不明白这个道理,也许明白了但也做不到,终于因急躁毛病而死。
所以《黄帝内经·素问·痹论》中有“静则神藏,躁则消亡”。在养神的同时还要养形,因为形乃神之宅,形就是精血,精血之养在于动,所以概而言之,动以养形,静以养神,动静合度,形神俱养,但是以养神为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