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昭曾想立兄长之子为储君为什么没能实现
司马昭曾想立兄长之子为储君,为什么没能实现?
司马昭的故事大家真的了解吗?今天小编给你们带来全新的解读~
宗法制,是以国家制度的方式通过嫡庶、亲疏等标准解决诸子、诸弟间的继承权问题,其目的就是维护统治阶级内部的秩序,但是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曹魏权臣司马昭建储之事,极大地破坏了宗法制的秩序,间接造成了后来的一系列恶果。
司马昭是司马懿的嫡次子,在父亲和哥哥司马师离世后专擅魏国朝政,累进高都公、晋公、晋王,世人皆知司马昭之心,但是在司马昭前行的道路上却碰到了一个棘手的问题,这个问题如果解决的不好有可能直接毁掉他和父兄背负天下骂名才好不容易得到的江山。
其实这个问题看似很简单,就是一个二选一的问题,正确率高达50%,题目也不难,就是在他的嫡长子司马炎和嫡次子司马攸之间选出一个继承人。熟悉历史的朋友会想,这有什么可选的,按照宗法制之中的嫡长子继承制,直接敲定司马炎,这有何难?的确,这个问题如此解法,又简单又正确。
需要指出的是,司马昭的这个选择只涉及司马氏政权内部的更迭,他是无法预见后来发生的种种的,我们认为司马攸被立为储更合适,那样就不会发生八王之乱,也不会有贾后乱政,更不会有永嘉之乱,他本人也必将成为比司马炎更优秀的君主,那是因为我们站在了历史制高点,但是司马昭没有这个上帝视角,他要是有啊,肯定毫不犹豫立司马攸为储。
宗法制对中国历史和文化发展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司马昭不管是出于何种想法,又是在何种情况下立司马炎为储,这都在无形中破坏了宗法制的传承统绪,他虽然无须为后来西晋中后期的种种乱象负责,但是也正是他客观造成了这些惨祸。后来司马攸被司马炎猜疑,最终郁郁而终,这可能也是司马昭没有想到的。司马昭机关算尽,却没想到得到的却是“呼喇喇似大厦倾”的结局。
想来后世三弟司马的孙子司马睿南渡登极,就是对他不守规矩的惩罚,这种历史无声的嘲讽,让人唏嘘,也让人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