躲猫猫模式育儿为什么孩子总是缠着父母玩捉
文/兰妈谈育儿
前几天和朋友说起了孩子爱玩捉迷藏这件事情,朋友的女儿瑶瑶今年已经12岁了,捉迷藏的时候还跟个两三岁的孩子一样欢跃,每次玩捉迷藏的时候大人累的气喘吁吁,瑶瑶这孩子还依然是热情不减,一说“累了、不玩了”就开始撒娇耍赖,在朋友看来跟这么大姑娘玩捉迷藏,都觉得周围人的视线充满“幼稚”两字。
一说起孩子为什么总是要缠着父母玩捉迷藏游戏,很多家长都客观地认为这是童年无意识的动作,就像是肚子饿了想要吃饭的无意识反应一样,实际上捉迷藏(躲猫猫)的背后也隐藏着一些客体认知,所谓的客体认知指的是主体以外的一些客观事物,比如捉迷藏不厌其烦的背后是锻炼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可以帮助孩子的肢体得到很好的锻炼。
所以孩子捉迷藏的背后并不只是“玩”字这么简单,只有弄清楚捉迷藏背后的客体认知,才能更好地诠释躲猫猫的价值。
那么在躲猫猫游戏背后还隐藏着哪些客体认知呢?
1、在捉迷藏里可以享受到被专注的陪伴
在养娃的操心、生存的忙碌里,越来越多的亲子关系成为了索取和被索取的关系,孩子在无界限地索取、家长累得趴下也要想办法去满足孩子,在这样索取和被索取关系里,越来越多的孩子渴望缺失陪伴,再加上身在智能时代不管是大人还是小孩,他们的压力、烦恼都习惯性地依赖上一部智能手机,在距离遥远下缺少沟通、更缺少家庭温暖的安全感。
孩子为什么喜欢玩躲猫猫?因为躲猫猫这个游戏是分工合作,一个躲起来、另一个负责找出躲起来的人,在躲藏和寻找的过程也相当于一场探险游戏,孩子在被找到过程也会感受到来自家人的专注陪伴,这一点在日常生活里几乎很难做到专注,即便是陪着孩子一起玩玩具、家人也很容易走神地一心二用,而躲猫猫需要精神集中、并且肢体还一直处于活跃状态,所以这个游戏是从精神再到肢体上都具有专注陪伴的效果。
2、孩子在捉迷藏里可以感受到自信的成就感
一个小小的捉迷藏游戏看起来简单又平常,实际上在躲藏和被躲藏之间的关系里,可以很好地训练孩子的反应能力、包括听觉和感官的灵敏度,如果孩子被找到、或者是孩子找到了家人那一刻,他们的兴奋几乎可以用跳起来的激动形容,在这种找到和被找到的喜悦感里,还可以有效地增长孩子的自信和成就感。
尽管躲猫猫这个游戏,对孩子的成长包括陪伴都有着很好的价值观,但是躲猫猫这个游戏也存在危险的弊端,通过网络的信息量遍布,相信关于躲猫猫“永远找不到”的悲剧大家都有所耳闻,所以和孩子玩捉迷藏游戏的时候一定要建立在安全的环境内,这样才能有效保障孩子玩游戏的健康、也能满足孩子对躲猫猫的钟爱心。
那么,孩子缠着父母玩捉迷藏游戏时家长该如何注意玩游戏的安全问题呢?
1、捉迷藏要事先约法三章
捉迷藏具有非常强的挑战力量,随着孩子的年龄增长他们设定的游戏难度也会增加,自己躲藏的位置爸爸妈妈越是找不到自己的成就感越强,加上孩子是天生玩躲猫猫的天下选手,凡事有洞、有空的地方他们都乱窜乱钻、完全不考虑完全的问题,有些孩子更是藏到父母完全找到的几十米之外地方,因为在孩子的眼里距离越远就脱离父母的视线,他们寻找的难度就会增加很多,所以很多孩子在躲猫猫的时候,喜欢往室外跑、或许干脆在室外玩捉迷藏。
这个时候,家长们就不得不重视户外捉迷藏会失去距离控制的安全隐患,为了避免捉迷藏的距离拉远,我们在跟孩子玩捉迷藏的时候一定要事先约法三章:
1)不往室外跑
2)不朝洗衣机等电器内钻洞
3)说出认输时对方要及时出来
约法三章里最后一条非常重要,如果我们实在找不到孩子而周围又充满危险时,“说出认输时对方要及时出来”的规则就是突发情况下的安全模式启动,在遇到危险时家长可以第一时间出现在孩子面前保驾护航。
2、引导孩子正确看待捉迷藏游戏
很多孩子玩捉迷藏游戏的时候太过闺秀,也就是只跟家人和最亲近的人玩,这类孩子实际上不是不喜欢和陌生小朋友玩游戏,而是他们欠缺社交能力、不敢和对方过多沟通,这个时候我们在和孩子玩捉迷藏游戏的时候可以邀请其他小朋友,如果孩子是跟其他小朋友玩可以将游戏地点扩张至室外,面积更宽敞、孩子们玩乐起来也更有活动的力度。
在孩子与孩子的捉迷藏游戏里,可能很多家长都会发现,小孩子之间的捉迷藏游戏更像是过家家一样心知肚明,因为大家都在相互性地谦让和故意透露消息,一方面是相互性的默契玩游戏时间会更长,另一方面则是“藏”和“被找”的体验相互交错玩起来更有趣,如果一个孩子藏的特别深、另一个孩子找起来特别费劲的话,相信一个回合下来大家都没有了玩游戏的兴趣。
最后,即便捉迷藏游戏在孩子与孩子之间更透明一些,家长们也要注意周围的安全问题,和孩子玩游戏之间的距离不要间隔太远,一方面放纵了孩子玩游戏的闹腾心、另一方面又兼顾了孩子的安全措施。
---------------------
我是兰妈,专注于育儿领域解析作者,以亲身事例、各种家庭教育实例,来记录育儿感触的瞬间,喜欢的朋友,欢迎关注@兰妈谈育儿一起学习共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