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昭为何执意伐蜀呢有没有人劝他
司马昭为何执意伐蜀呢?有没有人劝他?
公元263年,掌握曹魏大权的司马昭决议伐蜀,当时朝中大臣大都不赞成,持反对意见者居多,就连长期和姜维对峙的曹魏前线大将邓艾也不赞同,建言说伐蜀时机未到;朝中唯一明确表态支持司马昭的是当时的司隶校尉钟会。最后司马昭不顾大都数人的反对和劝阻,以钟会,邓艾和诸葛绪三路人马齐头并进三路伐蜀。
其实,从日后伐蜀的过程来看,伐蜀成功的偶然因素不少,最明显的就是邓艾奇兵走阴平小道绕过姜维重兵把守的剑阁的军事行动就非常冒险,如果刘禅听从姜维的意见派廖化守住阴平桥,邓艾哪有这么容易能成功?这些且不说,问题是当时朝中反对伐蜀的人如此之多,为何司马昭还是执意要伐蜀,仔细分析下来,你会发现背后的原因其实并不简单。
第三,不得不说,姜维持续的北伐中原也惹得司马懿恼怒,司马昭要花大量的精力和人力物力每年应对姜维持续不断的骚扰,与其这样,不如一次性解决。
第四,公元262年的侯和之战中姜维大败,这引起了蜀汉朝中对他早已不满的各方势力包括刘禅联合起来对他发难,姜维远走沓中屯田避祸,蜀汉朝中的这种朝政上的严重对立和分歧使司马昭看到了希望。
第五,吴蜀虽然是联盟,但是此时的吴国自孙权死后也是内斗不已,同时吴魏几次征战都是魏国取胜,吴国实力大大削弱,此时伐蜀,吴国可能自顾不暇,未必能及时救援蜀国(后面事实上也是如此)
第六,伐蜀最好的路线是从汉中进入蜀中,魏延任汉中太守时的防守策略是御敌于外,那个时候的曹魏拿魏延是毫无办法,后来姜维改变了这一策略,放弃了外围把兵力收缩至汉城和乐城(汉中的两个卫城,这样在策略上反而使得司马昭大军能更容易的突进汉中。在当时姜维避祸沓中被邓艾拖住的情况下,钟会重兵围攻汉中成功的可能性很大。
第七,钟会有不臣之心,邓艾对司马昭的忠心远不如对待司马懿,通过一场大的灭国之战可以看出两人是否忠心,借此消除不稳定的隐患可能也是司马昭考虑的原因之一。
所以,综合考虑,司马昭之所以不顾朝中反对执意伐蜀,其实是他深思熟虑之后的结果,并非是他的一时心血来潮,虽然有点冒险,不过还是有惊无险取得了胜利。伐蜀成功后没多久,司马昭就进爵为晋王,离改朝换代又近了一步,如果不是他死得早了点,估计他会在他儿子司马炎之前就会完成建立改朝换代的举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