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一样的山歌睡前养生乡村振兴典型案例解析
乡村振兴典型案例解析09——
贵州小黄村:从远古走来的侗族大歌
生活在中国西南地区的侗族,是个以歌唱著称的民族。这个民族口口相传了2000多年的侗族大歌,是世界上罕见的民间原生态多声部合唱。这一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自然和声的民间歌唱形式,被国际音乐界评论为“清泉般闪光的音乐,掠过古梦边缘的旋律”,有媒体甚至称“精炼优雅的侗歌,可以和意大利歌剧媲美”。2005年,侗族大歌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而侗族,这个最初只有语言没有文字的民族,则因此为中国和世界更多的人所知。
侗族,据传是古代越人的后裔。由于没有文字,他们以音乐代代传承着本民族的文化历史。据史料记载,侗族大歌缘起于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目前保存的优秀古代文化艺术遗产之一,也是最具特色的中国民间音乐艺术。其表现出的多声思维、多声形态、合唱技艺、文化内涵等皆举世罕见,有着“天籁之音”的美誉。
位于贵州省黔东南从江县城东北面的小黄村,就是极负盛名的“侗歌窝”,也是侗族大歌的发祥地之一。长期以来,小黄村素有“歌的故乡,歌的海洋”之称。小黄村侗族大歌高中低音浑然一体,以其和声的完美协调、格调的柔和委婉、旋律的高雅优美著称于世,被文化部和贵州省文化厅分别命名为“民间艺术之乡”和“侗歌之乡”。上千年来,小黄村人以代代相传的侗族大歌,传递着本民族的生活方式、社会结构、人伦礼俗、智慧精髓等至关重要的文化信息。侗族大歌在小黄村不仅仅是音乐艺术,也是一个族群的灵魂所在,更是小黄村侗族社会生存的精神支柱。
(一)千年歌唱承载与传递一个民族的悠久历史
小黄村是一个具有鲜明侗族原生文化特征的侗寨,由距离不足五华里的五个自然村寨组成
,共736户,3600余人,侗族人口占99%,加上五公里以外的高增一带,组成了一个巨大的歌堂。侗族大歌,侗语称为“嘠老”。“嘎”即歌;“老”,含有大、长及古老之意,表明侗族大歌是一种结构庞大的民间合唱。侗族大歌是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小黄村人的精神和灵魂。南宋诗人陆游在《老学庵笔记》卷四、明代诗人邝露的杂记《赤雅》(上卷)、《三江县志》以及《凝秀庵记》(清代)等文献均对侗族大歌有着生动而具体的描述。侗族大歌在小黄村实现了活化传承,目前,小黄村有45个歌堂,歌手白天生产互助,晚上少青中老年歌队各自相邀对歌。
叙述民族村寨历史和日常生活。“叙事大歌”是侗族用以叙事、叙事的歌种,内容十分广泛。从叙述人类起源与繁衍、民族迁徙过程以及重大历史事件,到描述民族风俗习惯来源与沿革、赞颂男女青年追求幸福爱情争取婚姻自主,再到歌颂善良、鞭挞邪恶及劝告人们孝顺父母、尊敬公婆、敬老爱幼等,无所不包。《祖公上河》可以说是侗族的一部古代史的史诗,歌中叙述了侗族祖先的迁徙及落寨定居的过程。
对大自然的模仿赞美,并借此抒情。“声音大歌”,侗语称“噶所”,这类大歌多是女声。它的旋律常以模仿虫鸣、鸟叫、流水声、风雨声而命名,如“蝉歌”“知了歌”“布谷鸟歌”“起风歌”等等。声音大歌的特点是通过模仿自然界里的蝉鸣、鸟叫、风声、流水声等来表达对大自然的赞美和热爱并借景抒情,以“情景相融”的歌唱手法来表达对人生、婚姻、爱情的内心感慨,对幸福生活的渴望,对情人的思念。
阐述道德教化后人。这一类的代表性侗族大歌称为“劝世大歌”,侗语称“嘎香”“嘎想娃”。这是劝人行善、勤奋、仁爱的大歌,其音律起伏不大,多平叙。“劝世大歌”是侗族人民进行家庭伦理和社会道德教育的教科书。其主要社会功能是劝教诫世和化解人际矛盾,以消除隔阂和冲突,凸显追求和谐相处的社会价值观。
庆典迎送的民俗礼仪。“踩堂大歌”属于这一类。此类大歌是在各种庆典活动和迎宾送客场合中男女齐唱,一般在走动中,由一人领唱,众人跟后合唱,其韵律响亮欢快。“踩堂大歌”是侗族人在踩笙堂活动中演唱的歌曲。踩笙堂是一种广泛传承于侗族村寨内举寨老少都参加的歌舞仪式。而“拦路大歌”(又称“拦客盘歌”)则是其他村寨客人临寨时姑娘们在村口拦路敬酒的大歌。侗族人是个团结、爱好交往的民族,村寨里的重大事情都喜欢集体活动,同时他们也喜欢集体互相拜访。
(二)歌师歌班,口传心授代代循环的集体记忆保存
由于没有文字,侗歌便成为由村民代代口传心授历史传统文化的连续体。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侗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育体制,歌师教歌、歌班唱歌是其全民族性的传承方式。
师徒教育是侗歌传承的最主要方式。侗族大歌完全是依靠歌师们这种连绵不断的记忆进行保存,又靠记忆向下一代传授。小黄村侗寨中的歌队及歌队中的歌师,是侗歌的传承组织和传承人,歌堂是侗歌的传承地点,歌堂教歌则是主要传承方式。
小黄村侗族大歌传承人:歌师。过去侗语称歌师为“嗓嘎”。歌师精通本社区的历史迁徙、神话传说、地理常识、生产斗争以及社区的日常琐事,这些都是编歌的素材。歌师只有具备渊博的知识才能编出好歌来。另外,歌师须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以应付对歌时可能发生的突发情况,能够机智灵活地打败对方。歌师在侗族社会十分受敬重,被尊封为美的化身,他们不光是大歌队伍中的演唱者,而且还是大歌的蓄存者,是培养一代代歌手的主要人物。
小黄村侗族大歌传承组织:歌班。侗族大歌要由多人组成的村里的歌队来演唱,以“歌队伙伴”为歌唱的基本单位。歌队遵循业余自愿的原则,按性别分成男生歌队和女声歌队,然后按年龄分成儿童歌队、少年歌队、青年歌队、壮年歌队、老年歌队等。大歌,歌班一经组合,从儿童、少年至青年,组织稳定,随着年龄与经验的增长,一代更换一代。小黄村每个歌班成员有七八个、十几个或者二十几个人,每个歌班的人数都不一样,但相对固定,因为他们都是在很小的时候由年龄相近的编为一个歌班,一直到老。歌班虽是自发的民间组织,却代表着村寨、代表着集体,是一个非常有凝聚力的组织。
小黄村侗族大歌传承地点:歌堂。小黄村的侗族大歌之所以能代代相传、久唱不衰,一方面取决于小黄村人天生热爱唱歌,另一方面是因为小黄村人从古至今将侗歌的传承与保护看成是祖先赋予使命。歌堂的形成是侗歌传承的一种方式,一般是由热爱唱歌的朋友自由组成一个歌队,然后请自己所崇拜和信任的歌师来教歌,歌堂大都设在歌师家
。小黄村侗族大歌传承方式:口传心授。侗族大歌无论是音律结构、演唱技艺、演唱方式还是演唱场合均与一般民间歌曲不同,他是一领众和,分高低音多声部谐唱的合唱种类,属于民间支声复调音乐歌曲,这在中外民间音乐中极为罕见。歌师教歌主要是采取“口传心授”的方法。一般来讲,歌师教歌都是先教歌词,在大家熟悉歌词能够记忆的基础上再教曲调。歌师教唱大歌时,首先教吟诵歌词,此环节花时间较多。歌师把歌词一句句地念出来,歌徒一句句地跟念,如此反复数遍,方可掌握。“口传心授”和“集体展演”的特殊方式,维护了其口传文化在当代延续,同时又是维系当代不同辈分侗族人的重要纽带,是侗族人共同认同的族群文化标志,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
(三)以“歌”化人:小黄村侗族大歌的文化价值
世界上众多民族都是以“文”化人,唯独侗族以“歌”化人,被称为“歌的民族”。正如一位侗族剧作家写的:“千里侗乡万里歌,歌如泉涌汇成河。侗乡处处是歌海,千年万代不干涸。”要了解侗族的文化,首先要听侗族的大歌。
以“歌”叙述民族历史、传承侗族文化。侗族群众对侗族大歌看得与物质生活同等重要,因而一直有“饭养身、歌养心”之说。侗族大歌是一个长期处于无字社会的民族对自己的社会文化及生活的经验总结,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社会观念。侗族大歌在侗族的社会发展历史过程中,已经存在了数千年的历史,在这样一个漫长的过程中,侗族大歌对侗族的文化发展、对侗族个体的社会化以及对社区凝聚力都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侗族社会结构体系中处于重要位置。
以“歌”教化伦理规约,生命礼仪。小黄村人由儿童时期开始聚众而歌,习得大歌的歌唱过程也就是习得各种乡间礼俗的过程。随着无意识的日常起居和有意识的歌师教育,当外在的约束逐渐变为内在的心理特征、思维习惯和行为模式,小黄村人也就在歌唱的过程中习得了本土的集体伦理规约,完成了人格、心理、行为的塑造。
以“歌”进行婚恋与礼仪交往。在现实生活中,侗歌是侗族社会的一部“百科全书”,侗族人民生产劳动,以歌传言继续历史,以歌传文男女相恋,以歌为媒喜庆节日,以歌当哭丧葬祭祀。唱歌不仅是劳动之余的娱乐,更是教育下一代的手段,同时也是青年人体验生活、学习生活的一种重要方式
。小黄村侗歌与族群婚恋方式间水乳交融的关系,也是侗族最明显的社会功能之一。实际上,情歌占了大歌曲库中的绝对优势。可以说,学唱大歌、展示大歌是小黄村人婚恋习俗中的必然环节,而这一特有的婚俗也为以大歌为代表的侗族文化提供了重要且必要的民间制度。以“歌”开展生产互助、生活互动。民间艺术植根于民族的生产生活方式的环境中。数千年来,侗族一直是一个爱好和平、团结的民族,他们的各种民俗活动都以集体为主。日常的农村生活中存在着多重意义上的合作互助要求,而合作互助则建构在地方性社会人际关系之上。在大歌流行的小黄村,一个家庭可能拥有两种互助圈子:第一是族亲互助圈,以血缘和姻亲为互助群体;第二是歌班互助圈,既由家庭成员的歌队朋友组成的互助群体。村寨里人们你来我往、相互依存、相互帮助、顾全大局、和善好客、注重友谊、尊老爱幼;人们上山劳动外出办事从不锁门;保管粮食的库房、关养牲畜的圈栏也都建在寨外,无须看管,从不丢失。
(四)结语
据学者考证,侗族大歌发祥于古代黔桂边界侗族祖先聚居的六洞、九洞、十洞地区,即侗语南部方言第二土语区,相当于今日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南部、从江县北部、榕江县西部以及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西北部的侗族聚居地区。
一个没有文字的民族,却将歌的艺术形式发展到极致,成为承载一个族群历史文化记忆和维系一个族群生产生活方式的重要形式。1986年,法国巴黎金秋艺术节执行主席在听了侗族大歌后基于这样的评价:“在亚洲的东方,一个仅有百余万人口的少数民族,能够保存这样古老而纯正、如此闪光的民间合唱艺术,这在世界上实为罕见。”
中华文化是可读可赏可体验的身心文化。广袤的土地上,众多的民族文化又呈现出丰富的多元性。作为侗族大歌最有代表性的小黄村歌唱传承史,在让我们震撼感动的同时,也对华夏文明的多元化有了更深的认识。
历史不只存在于文字的记录中,中华文明悠久的历史以各种载体得以体现。民俗民风、民歌民谚,都是活化的文明史的发展记录。民间的社会文化就是民俗文化,民俗对民间文艺的影响除一般表现为整体效应外,还有一个突出特点,就是某一文学艺术总是深深扎根于某一民俗环境之中。现在,遍布大江南北的乡村保存着不同形态的民俗风情,都是中华文明史发展进程的重要载体,它们是华夏文明多元化的丰富基因库。理解到这一层,也就能让我们更深刻地认识到保护乡村、振兴乡村对于一个国家文化的传承发展所具有的重大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