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出生体重宝宝怎么养从共识出发新生儿CM
食物过敏是日趋严重的健康问题。而牛奶蛋白通常是新生儿饮食中的第一种外来蛋白质,可谓是最早、最常接触的过敏原,可通过接触配方奶粉或母乳喂养摄入牛奶蛋白后触发过敏反应,从而出现过敏症状[1]。牛奶蛋白过敏(CMPA)可由免疫球蛋白E(IgE)介导、非IgE介导或两者混合介导,临床表现、预后转归等各不相同,若预后不良,严重时会影响患儿生长发育和生活质量,并有增加严重过敏反应的风险。
我国报道的0~3岁婴幼儿CMPA发病率为0.83%~3.5%[2]。目前,尚无新生儿期CMPA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但新生儿作为特殊群体,疾病临床表现缺乏特异症状及体征[3],也缺乏特异性的检查指标确诊或排除CMPA,因而诊断较为困难。基于CMPA带来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由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新生儿学组和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组织制订的《新生儿牛奶蛋白过敏诊断与管理专家共识(2023)》(以下简称“共识2023”)[4]于近日发布,旨在对新生儿CMPA的临床特点、诊断与鉴别诊断、治疗与预防给予相应的推荐意见。本文将带您走近这篇“共识2023”,以期更好指导CMPA的临床实践。
牛奶蛋白是婴幼儿时期主要食物致敏原之一,但又是主要的膳食蛋白营养来源,因而CMPA会极大影响新生儿的成长和生活,早期精准识别高过敏风险患儿,做到早期发现、及时诊断,规范、有效进行治疗,有助于减轻疾病对婴幼儿生长发育的影响。
但值得关注的是,在“共识20123”推荐意见的第一部分,不仅强调了要及时识别CMPA,还要判断病情轻重。当前,世界上多个国家和团体发布的于CMPA指南、共识或建议,均提出应结合疾病的严重程度分级进行个体化管理。“共识2023”可谓也体现了这一理念,这在后续的推荐意见中仍有体现。
临床上,根据临床表现可将CMPA分为轻中度过敏和重度过敏。重度与轻中度非IgE介导牛奶蛋白过敏的分度依据是:是否由于过敏反应造成营养不良和生长发育障碍,以及消化道是否存在病理性的变化[5]。基于严重程度的评估,如何选择合理的喂养方案,该流程图中给出了较为明确的指导。
当患儿出现疑似CMPA症状,可通过诊断性回避试验、口服食物激发(OFC)试验、腹部超声等手段明确诊断。对于存在消化道症状严重且持续,全身状态较差的重症病例,母亲应进行严格的饮食回避,氨基酸水解配方(AAF)喂养4周后再次评估;而一般状态良好、消化道及其他系统症状不严重的轻中度患儿,可选择母亲严格饮食回避2周的母乳喂养或混合深度水解配方(eHF)、AAF替代喂养,也可直接eHF或AAF喂养2周后,通过OFC试验进一步明确诊断。
鉴别诊断一直是临床最重要的一环,对于CMPA这类症状具有非特异性的疾病更是如此。CMPA患儿可表现出多种症状,并累及多个器官,如皮肤、消化道和呼吸道等,准确识别疾病是评估患儿严重程度并进行有效干预的重要前提,“共识2023”亦强调了相关内容。
非IgE介导的CMPA属于Ⅳ型延迟型超敏反应,临床表现主要是消化道症状的延迟发作,包括食物蛋白诱发的直肠结肠炎、食物蛋白诱发的过敏性肠病、食物蛋白诱发的小肠结肠炎综合征,并有类似于功能性胃肠道疾病的症状,如绞痛、反流和便秘[1]。因而如“共识2023”所述,与相关胃肠道疾病相鉴别是管理CMPA的良好开端。
回避牛奶蛋白的消除饮食是改善症状和安全管理牛奶蛋白过敏的首选方法。对于疑诊或已确诊CMPA患儿进行母乳喂养时,母亲应回避牛奶及高蛋白饮食。而配方喂养新生儿发生CMPA时,国际指南建议轻至中度临床表现的患儿首选eHF替代喂养。对于不能耐受eHF或重度CMPA的患儿,则选择AAF进行喂养。可见,这与前文的严重程度评估,即分级诊疗理念相吻合。
“共识2023”中明确指出,在以下情况,可能需考虑将eHF更换为AAF喂养:(1)eHF治疗不耐受、2~4周症状无好转;(2)患儿出现严重过敏症状,如严重的特应性皮炎、过敏性肠炎合并生长迟缓和(或)低蛋白血症和(或)严重贫血、嗜酸性粒细胞性食管炎等;(3)母亲及家人极其焦虑无法接受任何潜在的过敏风险。
CMPA患儿具有较高的营养不良风险,在奶量充足的情况下,母乳、eHF、AAF等能够满足患儿的生理需求,但当出现蛋白质等营养素供应不足的情况,需根据肠道耐受情况,遵循个性化的营养建议,进行饮食评估,以支持正常的生长发育需求。
<